谈及此事,确实颇为奇特,元朝皇帝的陵寝在我国境内无处寻觅,而明朝皇帝的陵墓则未曾遭受盗掘。相较之下,清朝皇帝的陵墓却屡遭盗贼光顾,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先说元朝
元朝由蒙古族所创立,直至忽必烈时期,其都城才正式迁至北京。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族曾称其政权为汗国,而其君主则被尊称为大汗。
网络配图
起初,大汗离世之后,其葬礼举办得极为盛大,陵墓亦规模宏大。然而,鉴于蒙古族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尤其在进行战争时,常常四处迁徙。人尚可移动,但大汗的陵墓却无法随迁。
因此,逝去的大汗往往遭受敌寇的挖掘坟墓,将墓中的财物洗劫一空,尸体被分割示众,境遇极为凄惨。鉴于此,蒙古人汲取了惨痛的教训,大汗去世后,他们实行了隐秘的安葬方式,使得大汗的陵墓难以寻觅。
元朝将首都设立于北京,沿袭了此葬制,皇帝离世后,均依照此葬制进行安葬。
史册有载,皇帝驾崩之后,先取一截粗壮的楠木,将其劈为两半,随后依照帝身尺寸,将木心掏空,将遗体安置其中,再将两半木块重新拼接,并涂抹上油漆,以三道金箍加固,宛若一整根木头。完成这一切后,并未举行盛大的葬礼,而是将这楠木棺材秘密运往墓地。
元朝皇帝的墓地在哪?
史书记载,元朝诸帝的安息之地位于漠北,有人推测,那或许就是现今蒙古国境内,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交汇处的肯特山区。元朝的皇帝们长眠于异国他乡,因此,中国境内自然无法寻觅到他们的陵寝所在。
挖掘坟墓时需将土壤整体挖出,并按顺序将其堆放整齐。待楠木被放入墓穴后,再将这些土块逐一覆盖其上。同时,将挖掘出来的新鲜土壤搬运至别处丢弃。
次年绿草蔓延,那座安放帝灵之地已与四周无异,无人能辨识。然而,这样一来,祭拜祖先却变得颇为不便。
为了在祭祀祖先时能够准确寻找到祖坟的位置,皇帝在安葬自己时,特意在墓穴中杀害了一头正在哺乳的小骆驼作为陪葬品。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牵着母骆驼一同寻找,以便找到那处被殉葬的小骆驼的埋葬之地。
母骆驼悲鸣之处,恰是皇帝安息之地。然而,若母骆驼不幸离世,那么探寻皇帝陵墓的线索也将随之消失。
因此,如今连元朝帝室的后代也未能探明祖坟的具体位置,又怎能指望他人能够寻得呢?
后来,蒙古族人在祭拜祖先时不再寻觅墓地,他们坚信祖先的灵魂栖息于地底。于是,他们只需在地上挖一个坑,便完成了祭奠仪式。正如《元史》所载:“挖掘地面形成土坑,用以烧烤肉食,同时用酒和糖浆、马肉一同焚烧。”这种习俗至今仍被保留着。
再说明朝
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独龙阜的玩珠峰之下。关于建文帝的具体行踪,至今仍是个谜,他的安葬地点也尚未揭晓。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墓名为景泰陵,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玉泉山北坡。
这13位皇帝的陵墓均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行十公里处的天寿山南坡,统称为“明十三陵”。在这15座明朝皇帝的陵墓中,没有一座遭受过盗掘。
在明朝的晚期,李自成放火烧毁了朱元璋的祖坟以及定陵的地面建筑,然而他并未挖掘坟墓,因此不算是被盗行为。
清朝占领关内后,对明朝的十三陵亦给予了妥善的保护。这主要是因为清朝是在李自成的统治下夺取的天下,与明朝的皇帝并无深仇大恨,因此对明代的陵墓进行了精心的维护。即便乾隆年间发生了盗木事件,也仅仅是取用了明陵地面建筑中的木材,并未涉及挖掘坟墓,因此不能算作盗墓行为。
清朝官方未曾对明陵造成损害,而民间亦无人敢于破坏。明陵的防盗措施极其严密,即便是寻常盗贼也难以得手。
进入民国时期,破坏明陵的行为更是鲜见。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目标是推翻清朝,即便是盗墓者,他们的目光也集中在清朝的陵墓上,对明朝的明陵并无觊觎之心。这或许正是明陵未曾被盗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