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明朝十五陵,包括孝陵、西山景泰陵以及天寿山上的十三陵,均未曾遭受盗掘之灾。特别是定陵,它曾因考古之需,被郭沫若、吴晗等专家挖掘。至于清朝的陵墓,无论是东陵还是西陵,除了顺治孝陵可能未被盗掘,据传没有陪葬品之外,其余大多已遭盗掘。
明孝陵
1928年,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人称“东陵大盗”,以“剿匪”为名,精心策划了一场东陵盗案。他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这成为了清皇陵历史上首次被盗掘的事件。
1938年,一支身份未明的武装势力非法挖掘了位于清西陵的光绪崇陵,而这座崇陵在清西陵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唯一一座遭受盗掘的皇家陵墓。
1945年,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辖的东陵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与王绍义、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李树卿、刘恩、刘继新等一众人物,公然着手进行陵寝的盗窃活动。
清东陵共有14座陵墓,其中157座墓穴无一例外地遭到破坏,这里安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以及2位公主,总计161位皇室成员,整个陵园被盗劫一空。
清永陵
为何同样是皇陵,清代的皇陵却遭受了频繁的盗掘,而明代的皇陵却得以保全?这难道仅仅是由于清朝皇帝的品德问题吗?
一言以蔽之,清陵更易盗。
其一,明陵近京畿,清陵钻野区。
明陵的地理位置由两位至高无上的皇帝——朱元璋与朱棣——精心挑选。他们一致认为,皇陵不仅要占据风水宝地,更需具备军事要塞的功能,以便在战乱时期守护京城。鉴于此,孝陵选址紫金山,十三陵则位于天寿山,均坐落在皇帝脚下,俯仰之间,风起叶落,动静皆易察觉,盗贼难以得逞。
以孙殿英盗墓事件为鉴,若孙麻子在明孝陵或十三陵举行军事演习,常公若不同意,你敢试试看?
十三陵石牌坊
清陵的选址并不那么考究。女真族原本就是游牧的政权,只要有合适的地点就选择,并不像汉人那样诸多讲究。因此,关外三陵位于沈阳,东陵坐落在遵化,西陵则建在保定。这些皇陵的选址仅关注风水优劣(关外三陵似乎连风水都不太看重!),以至于陵墓所在地前无村落,后无市集,为盗墓者提供了可乘之隙。
在同样位于清朝皇陵之一的东陵中,那些远离中心的三不靠区域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损失惨重;而靠近保定府的西陵情况则相对乐观,仅有光绪崇陵这一座帝陵明确遭受了盗窃。
后来,慈禧太后为了祭拜陵墓,特地建造了一条铁路,由此可见,她选择的陵址是多么的梦幻般美妙......(老佛爷的陵墓修建得极其奢华,因此孙殿英才敢挖掘,甚至还顺便向乾隆皇帝致以问候。)
其二,明陵地宫结构更防盗,清陵工程水平堪忧。
划重点!!!明陵挖不进去!!!找不到入口啊!!!
以明定陵为证,其封土高达27米,且经过夯实,而其他明陵恐怕更为坚固。相较之下,清陵的高度仅有寥寥数米,且其中不少的夯打可能并不牢固;显然,清陵的地宫属于浅埋。明陵挖掘至顶层都极为困难,而清陵仅需数十村民合力,不久即可轻易打开。
明定陵
明陵的地下构造相当繁复,墓道蜿蜒曲折,宛如九曲十八弯。即便地宫坐落于中轴线上,墓道却呈现出蜿蜒如蛇的形状(孝陵、长陵、定陵亦然),墓道口可能出现在圆形宝城墙的任一方位。因此,除非极为幸运,否则理论上必须挖掘一条环绕宝城的环形探沟,方能发现墓道口。如此庞大的工程量,对于民间散盗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是机械化军队,也需要大量时日才能做到。
定陵地宫
清陵的耿直令人咋舌,仿佛出自同一模具:从墓道到所有建筑,无一不在中轴线上,其诚实程度令人胆寒。穿过方城明楼,便是哑巴院,而墓道口正位于哑巴院那琉璃影壁之下。当然,这其中也有部分原因,是沿袭了关外三陵的祖制。在满清初兴之时,对汉文化的研究尚浅,加之国力贫瘠,讲究自然也就不多。
清陵的布局呈一条直线,地宫较浅,墓道口的位置十分清晰,若未被盗,那还等什么呢?除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遭受过官方的盗窃(当年孙军长曾直接炸开墓门进入,短短几天,便轻易地征服了弘历和慈禧的陵墓,只因他们只有一座塔。此乃连升三星之例。在获得“成功经验”之后,清陵墓道口的位置几乎无人不知,天下皆晓!九爷易学的公众号上提到,诸如康熙景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等地,都曾动员了数十名村民,他们通宵达旦地挖掘,成功找到了地宫的入口,甚至无需使用炸药,这些帝陵的气派实在不足。
孙殿英盗墓
明陵之地,孝陵与长陵皆无法进入,唯有定陵耗费了诸多精力。自古以来,除了秦始皇的陵墓,明陵的挖掘最为棘手(当初尝试挖掘长陵,专业考古队伍辛勤工作了一个多月却毫无所获,直到动用现代探测设备才成功找到明孝陵的墓道)。
明长陵
明陵中设有排水系统,名为龙须沟,但在清陵却未再设置,直至道光帝的慕陵才重新安装,因此景陵和裕陵在发掘时都出现了水淹金山的现象,实际上变成了地下的水库。帝陵设计水平的下降,或许也是明清交替后技术退步的一个体现。
清裕陵地宫棺椁全景
实际上,与汉族皇陵相较,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陵墓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建筑质量问题。这一点在地宫的深度、排水设施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历代的皇陵中,唐代陵墓的稳固性最高,紧随其后的是明代陵墓。若在相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进行对比,清代陵墓的施工质量甚至不及西夏和北魏的陵墓,因此遭遇盗掘后必定遭受损失,这一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陵由于历史原因,被历届当权者保护。
明朝作为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的末代,朱元璋被誉为结束异族统治的民族英雄,因此明陵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传播政治信息的便捷渠道。
康熙帝南巡至江南,于孝陵前虔诚地行三跪九叩之礼,并留下了“治隆唐宋”等夸耀之词;乾隆帝六次南巡江南,其中五次泣泪祭陵,更主动对十三陵进行修缮,旨在安抚汉民之心。
洪秀全占领南京后,他所做的首要之事便是登上朱元璋的孝陵前,直言不讳地称其为“不肖子孙”,并自诩为汉人江山的继承者;而孙中山将首都设在南京,多次前往孝陵祭拜,坚定地表达了他“驱逐鞑虏”的信念。
国父孙中山先生
自明朝灭亡之后,人们普遍将明陵视为表达自身政治立场的象征,对其进行了维护和修复。这种态度是明陵得以保留至今的关键所在,而掌权者的看法则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在清朝时期,无人胆敢触动明代的陵墓,因为满清入关后宣称自己是在继承明朝的统治,二者之间存在着继承的关系,所以不仅不能破坏,反而需要加以“保护”和“修缮”。即便是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也仅仅是拆除了外部的一些木材,而内部则始终不敢有所动弹。
皇帝的陵墓历来受到各朝各代的严格守护,然而,清朝皇陵遭窃一事与当时的社会观念密切相关。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进驻中原之后,许多汉族人士对清朝始终持有敌对态度。到了清朝晚期,其卖国求和、割地赔款的行为,更是让清朝成为了众矢之的。而在清朝覆灭之后,满清贵族也遭到了社会的排斥。
慈禧出殡情景
而且,在清末时期,众多人士目睹了皇帝与皇后的安葬仪式。或许,那些设计师、图纸以及工匠们至今仍健在,将他们召集起来,一顿痛打,便能知晓挖掘的技巧。至于墓中藏有何物,价值几何,一切都将一目了然。或许,当年的盗墓者中,就有那些曾经目睹过慈禧和光绪帝下葬的人。既然不盗,难道还有别人吗?
光绪出殡情景
当然民族主义还是有一点的。有诗为证:
金戈铁马入东陵,壮士长干斩妖清。
弘历狗头悬碧树,慈禧犬尸喂苍鹰。
驱除鞑虏复中华,尽除螨虫荡膻腥。
至今神州犹传诵,考古当如孙殿英。
挖掘清东陵的罪魁祸首孙殿英在为自己进行辩解的时候,宣称:我对得起祖先,也对得起广大的汉族同胞。他正是利用了当时社会的矛盾来为自己的罪行寻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