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作为中国一个拥有56个民族成分的自治区,在大众心中往往与“热情美好”的形象紧密相连,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令人陶醉。
截至目前,新疆且末博物馆中陈列着从169处古墓群出土的千年干尸,这些干尸的骨骼纹路清晰可见,而女性干尸的嘴唇上,则保留着源自2700年前的口红。
考古学家在一系列研究后,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
新疆出土重量级古墓——来自4千年前的“不朽女尸”
1937年,一位名叫沃尔克·贝格曼的瑞典人,随同西北联合考察团抵达了我国的新疆罗布泊地区。
在此地,他们偶然邂逅了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墓穴——“小河墓地”,随即在一瞥之间,他们目睹了一具保存极其完好的女性遗体。
然而,由于当时条件的制约以及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沃尔克和他的团队未能完成考古任务,导致墓葬再次被沙漠吞噬。
离开新疆之际,考察团迅速传播了这一信息,然而,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支持,该消息并未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关注。
直至1980年4月,《丝绸之路》电视片开始拍摄取景之际,考古专家穆舜英才携其团队抵达罗布泊展开勘探工作。
自此,新疆古墓葬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众所周知,沙漠的气候极端恶劣,而若欲抵达“小河墓地”,则不得不穿越这片沙漠。
最为难以承受的是日夜之间的温差极大,白天的气温常常攀升至接近四十摄氏度,而夜晚则可能骤降至零度以下。
穆舜英团队在前进途中遭遇了极大的困难,使得他们痛苦不堪。面对这种情况,穆领队不得不一次次地咬紧牙关,鼓起勇气说道:“再忍耐片刻,我们坚信这次工作将为中国考古领域带来一次重大的飞跃!”
历经艰难到达罗布泊水域后,研究人员便很快展开挖掘。
的确,在这片古墓群中,专家们不仅找到了众多保存状态极佳的干尸,而且还发掘出了举世瞩目的“楼兰佳人”。
楼兰美女被发现时,她正安详地躺在一座被风化侵蚀的沙土构成的平台上,而她的墓室之上,则由树枝、芦苇编织的草篓等自然材料所遮盖。
清除遮挡物后,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女尸所穿的是毛织衣物和羊皮,同时她的脚上穿着的是一双粗线编织的毛皮靴。
女尸早已被风干,但她的身体结构与轮廓仍旧十分完整。
她的头发呈现出黄棕色,长度大约有一尺多,被紧紧地卷曲并压在一顶装饰有双燕玲的毡帽之下,而她的面部特征则显得鼻梁高耸,眼窝深邃。
女尸以一种安详的躺姿呈现,散发出超凡的宁静与优雅,宛如童话故事里的沉睡公主,承载着千年的风雨洗礼,将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医学检测结果显示,这位女性源自大约3800年前的楼兰古国,她的去世年龄大约为45岁,生前身高大约为1.55米,目前体重为10.1公斤。
然而,对于这具尸体的身份,各方意见不一;鉴于其具有鲜明的欧洲人特征,加之年代久远,考古学家们难以确定其出处。
然而,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在数千载之前的我国西部地域,手工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并且显现出民族交融、人种融合的明显迹象。
而这一切,都是“楼兰美女”跨越时空带给人们的考古价值。
上世纪90年代,楼兰女尸曾在日本举办了一场展览,该展览在当地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热议。
众多日本人惊叹不已:“这位源自四千年前的女子,竟依旧风华绝代,宛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妖娆精怪!”
穿梭千年之美背后:是天然的馈赠与奇迹
2003年时,国家文物局终于正式批准小河墓地的考古发掘。
考古队的深入挖掘,使得小河遗址又发现了一具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女尸——这位女尸正是沃尔克初次发现时的“小河公主”。
考古学家在此地又发现了163座古墓,这一消息公布后,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对于全球考古领域而言,这无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贡献。
棺盖缓缓开启,那具历经千年依旧保存完好的女性遗体,其尊贵程度相较于“楼兰美女”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她头戴一顶装饰着红色丝带的尖帽,脚蹬一双工艺精细的长筒皮靴,然而整体制作更为精良。
这位女尸的面容虽带有鲜明的欧洲风貌,却更显娇艳动人,她那带着笑意的面容和微微闭合的双眸,宛如梦境中的美景,让人不忍心去惊扰。
经过对其骨骼、牙齿的仔细分析,并利用碳14技术进行测定,考古学家得出结论,这位女性的历史年代比所谓的“楼兰美女”更为久远,其年代可追溯至距今约四千多年以前。
在2004年,众多专家纷纷对楼兰女尸实施了颅像复原技术,这项技术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属于法医学领域,且操作过程相当复杂。
赵成文教授,此前曾对另一具“楼兰女尸”进行过复原工作,抵达北京后,他迅速组织助手们投入到相关研究中。
赵成文教授起初将楼兰美女出土时的图像和相关信息输入了他自行研发的人像模拟软件,随后在生成的X光影像中,确定了其大致的骨骼结构和五官的布局走向。
其次,需依据美术、医学以及人体结构与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从系统部件库中挑选出相应的五官,然后逐一进行详细对照。
最终,他借助查阅的书籍资料,依据那个时期的地理形态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软组织进行了细致的还原。
赵成文教授阐述道:“该女木乃伊出土时,头部覆盖着连体斗篷,下巴处有带子横贯,这显然是为了抵御风沙。此外,她所着衣物主要由棉麻交织而成,既透气又能够防止汗水。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罗布泊在四千年以前便已变得干燥且沙尘遍布,这一情况与女尸的面部特征相契合。”
不久之后,一位充满异国风情的绝色女子映入众人眼帘:她的双眸深邃而充满灵气,鼻梁挺拔且略带尖峭,红唇轻抿,脸颊颧骨微微上扬。她头顶戴着一顶装饰有三根雁翎的白色羊绒帽,与那棕红色的卷发相得益彰。
她栩栩如生的脸庞即使在现代审美看来,也绝对属于美人级别。
据赵成文教授称:“这样的复原准确率约莫达到90%以上。”
新疆且末县的博物馆中,至今陈列着众多从古墓群中发掘出来的干尸。
在当地干燥的气候下,这些干尸仍保存得非常完好。
在扎滚鲁克古墓的发现中,一具穿着双色套头裙的女尸保存得相当完好,其嘴唇上,甚至能够清晰地辨认出2700多年前的口红痕迹。
扎滚鲁克古墓群位于新疆,曾是且末国的文化象征,其居民主要由欧罗巴人与蒙古人的后代组成,距今已有2700至3000年的悠久历史。
它不仅是昆仑山北坡现存规模最大的墓群之一,而且已经获得国务院的认可,被正式评定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丛葬的二十四号墓时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墓穴整体形状为狭长的矩形,其中安葬了男女老少共计14位成员,坑内整齐地摆放着14具干尸,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些遗骸很可能源自同一个家族。
除此之外,陪葬品中还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器物,诸如石制、陶制、木质、铜制、铁制等,以及色彩斑斓的棉毛织物。此外,还有装饰华丽的木梳、由珠子串成的发饰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质地优良,色彩鲜明,种类繁多,且能够轻易地辨认出它们的花纹和材质。
关于这一点,《新疆游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木干尸,历经数千年而不朽。”那么,这其中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呢?
据悉,埃及木乃伊的制作工艺复杂,需经历多道特殊工序:首先,迅速进行脱水处理,去除内部器官;接着,使用香料进行熏烤以实现防腐;最终,用布条将其严密包裹,从而实现千年不朽的保存效果。
尽管在“小河遗址”发掘出的干尸上,研究人员并未察觉到任何人工处理的迹象。
这种干尸完全暴露于空气与土壤之中自然形成,堪称大自然的恩赐,即便经过千年岁月,依旧能够维持其完好的形态。
为此,相关领域的专家亲赴新疆尉犁县展开实地考察,在那里,为数不多的罗布泊人后代揭示了干尸形成之谜……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专家得知那具包裹着干尸的棺木并非寻常之木,而是源自沙漠的珍稀树种——胡杨木。这种胡杨木自身会分泌一种白色液体,人们便将其称为“胡杨泪”。
它所排放的气体具备防腐蚀的功能,而且沙漠地区的干燥和高温气候,使得其物品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腐烂,这完全在情理之中。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竟然会将这种乳白色的液体直接涂覆于遗体之上,目的有二:一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二是借此表达对某种精神信仰的寄托。
专家指出,这种乳白色胶状物质所发挥的功效极其有限,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则是干旱的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微生物难以生长。
截至目前,且末地区已成功发掘了169座完整的古墓葬,这些墓葬为历史研究贡献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古墓群的发掘以及后续的研究成果,无不揭示了新疆地区过往的灿烂文明。
神秘凋零的楼兰文化,惊艳历史的美人之国
位于“小河遗址”的墓葬群,与楼兰古国相隔大约175公里的距离,而楼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楼兰古国自公元前176年兴起,然而在公元630年却神秘地消失了,其存在仅仅800年,如今仅剩下一片荒凉的废墟。
自太初元年起,汉武帝派遣将领攻取楼兰,自此楼兰便纳入汉朝版图,且其名称亦随之变更。
因此,《汉书·西域传》有所记载,鄯善国原称楼兰,其人口有千五百七十户,共计一万四千一百人。
尽管人口数量不多,然而,这座小镇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是“玉石之路”的起源地,其历史价值同样不容忽视。
当时最负盛名的,便是楼兰美女的传说。
斯坦因这位探险家,在新疆发现的3世纪佛教壁画中,曾亲眼见证了楼兰女子的绝世容颜。
他如此描绘:“她那双美丽而灵动的眼睛,以及微微紧闭的嘴唇,无不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些‘目睹埃及托勒密时代以及罗马时期墓葬中所藏版画上那些娇美少女’的时刻。”
公元326年,当张骏试图在敦煌建立割据势力并进攻楼兰之际,鄯善王元孟为了避免战争的爆发,不惜献出了楼兰的美丽女子。
《晋书》后续篇章中有所提及,张俊不仅赋予那位美女以尊贵的封号,更是特别建造了一座名为“宾遐观”的宫殿,将她妥善安置其中。
此类事件诸多,楼兰宛如一个谜团,在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仅现一瞬,楼兰美女的传说更是为这个谜团增添了几分浪漫与神秘。
岁月洗礼之后,我们只能凭借这些遗存的尸骨、文物以及零星的文字记载,去想象这座古城昔日的辉煌与风采。
而不朽的的女尸,也成为了美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