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读书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乘坐火车来到了英格兰沃里克郡的莎翁故里——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小镇,目的是参观莎士比亚的故居,并瞻仰这位蜚声国际的文学大师。
在莎士比亚故居,他的金句无处不在。故居博物馆的入口墙壁上,"生存还是毁灭"这句名言与众多文字并排雕刻;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的研究部门负责人保罗·埃德蒙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会先吟诵一段莎士比亚的诗句;更有趣的是,在莎翁故居附近的一家餐馆,墙上巧妙地写着"To share or not to share"……
莎士比亚的出生地位于一座16世纪的木质与石质结构小楼之中。该建筑共有两层,其色调以黑色、红色和褐色为主,斜坡状的瓦顶宛如一位老者弯曲的脊背。泥土般的外墙呈现出斑驳的质感,如同褪色的羊皮纸,而突出的木梁交错排列,形成了一个个菱形的网格,宛如将时光分割成无数片段。门廊下方,长达十米的半坡式雨棚投射出斜斜的阴影,铁制的栏杆不仅围住了砖石,更守护着一段历经四个世纪的悠久文化脉络。
莎士比亚故居外景(吴黎明 摄)
推门而入,那橡木楼梯上传来的“嗒嗒”声仿佛敲响了岁月的回响。一楼的地板已被游客的脚步磨得光滑如镜,映照出莎士比亚父亲的皮革作坊——铜钉、鞣制工具和未完成的手套散落在桌案上,羊毛和硝石的气味在梁柱间弥漫。
沿着吱呀作响的楼梯拾级而上至二楼,约30平方米的主卧室内,橡木地板已变得凹凸不平,如同苍老的面容。在那红褐色的帐幔低垂的木床上,草绿色的织物依旧保持着16世纪中产家庭的风格(仿制品),那是1564年4月23日,一声婴儿的啼哭声穿透了帐幔,飘入了埃文河畔的春风之中。自那以后,四百多年的岁月流转,莎士比亚的名字便从这间卧室传遍了全球各地。
卧室相邻的是一间宽敞的房间,其窗框上留下了19世纪游客的笔迹,这些痕迹中包含了许多知名人士的签名,例如苏格兰作家沃尔特·司各特、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以及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等人。更让记者感到高兴的是,该房间内还挂有一幅汤显祖的画像,而在楼下的花园中,还矗立着一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互敬重的“对话”铜像。汤和莎两位剧作家,他们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各自享有极高的声誉,竟然在同一年的同一天(1616年)离世。
保罗·埃德蒙森对他们的相似之处进行了阐述:汤显祖因《牡丹亭》而声名鹊起,这部作品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英两国的艺术家们竟然对类似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表明“因外界阻碍而陷入困境的年轻恋人”这一主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创作环境存在相似性:二者在为皇室提供作品的同时,亦兼顾了大众的需求。
踏过狭窄的门扉,沿着石阶缓缓下行,便来到了莎士比亚故居的后院。这片园子虽不宽敞,却足以容纳一场场莎士比亚作品的沉浸式戏剧表演。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解说,演员们将现场发挥,将《奥赛罗》、《一报还一报》、《皆大欢喜》以及《威尼斯商人》等著名剧作中的经典片段呈现出来,游客们甚至有机会自主选择观看的剧目。记者恰逢其时地目睹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阳台相会的精彩片段:罗密欧站在故居的窗台上,与花园中的朱丽叶深情对谈,观众们亦投入其中,根据剧情要求,不时齐声呼唤“朱丽叶”,演员与观众共同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故居周边步行仅需五分钟路程,便可见一座现代化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该剧院几乎每日上演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尤其在旅游旺季,周六单日便安排了六场演出。
故居周边步行仅需短短十分钟,便可抵达莎士比亚成名后购置的住宅,该处房产被称为“新居”。这栋建筑是一座拥有二十个房间的三层大宅,配备有花园和马厩。此处不仅是莎士比亚晚年的居住地,还见证了其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伦敦的戏剧冲突激烈的悲剧,转变为斯特拉特福充满诗意与哲思的风格。他在此创作的《暴风雨》、《冬天的故事》等作品,因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感,受到了评论家的广泛赞誉。
莎翁小镇虽无莎士比亚子孙的踪迹,然而他所留下的宝贵遗产仍使这个小镇充满生机。无论是剧院、星级宾馆,还是餐馆、书店乃至纪念品商店,无不弥漫着莎翁的气息。据莎翁博物馆的专家透露,近年来我国游客的数量显著增加。尤为关键的是,自莎士比亚离世至今已逾四百年,其创作屡次经历自由的改编演绎,众多影视作品、剧集以及舞台剧均源自莎翁的杰作。不同时代的人们皆能在莎剧中寻见自己的映照,而通过这些改编,作品得以与当代社会进行直接的交流对话。
2022年4月23日,镜头捕捉到了英国斯特拉特福某家书店的景象,那里的人们正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摄影:李颖)
在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人们为何依旧要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保罗·埃德蒙森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指出:“莎士比亚的文字洋溢着智慧与生机,其故事情节宏大,让人在阅读与吟诵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意识的延伸。当人们熟记并领会他的诗句,这些诗句便融入了他们的内心,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想象与人际连接的大门。”
刊于《参考消息》4月24日第10版
编辑 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