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登基,然而为何他们的陵墓却仅有十三座?这其中的奥秘,不妨让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们与趣历史的小编一同探索一番。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定为大明,年号洪武,标志着大明朝的正式成立。历经276年,至1644年,明朝的终结伴随着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的离世。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大明朝历经了十六位皇帝的统治。
当然,部分历史学家持有观点,认为明朝的历史应当延续至明安宗时代,即公元1683年。然而,依照广泛接受的说法,明朝的历史终结于崇祯帝统治时期。南明政权并未被纳入其中,尽管若将其纳入考量,亦无不可。
然而,当我们浏览至此,难免心生疑问:明朝历经十六位帝王,但为何在北京仅存十三座陵墓(即明十三陵)?那么,其余三位帝王的陵墓又究竟位于何方呢?
朱棣将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后,才开始着手建造自己的陵墓。因此,在他之前的两位皇帝,自然并未将遗体安葬于北京的明十三陵之中。先以朱元璋为例,他在南京离世后,便被安葬在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玩珠峰下的“孝陵”,而与他一同陪葬的,还有他的皇后马氏。
明孝陵气势磅礴,建筑雄伟壮观,其设计灵感源自唐宋时期的陵墓建筑风格,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据史料记载,该陵园占地面积达22.5平方公里,围墙内的享殿高耸入云,楼阁建筑尤为壮丽;而且,南朝时期的七十座寺庙中,超过半数被纳入了皇陵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皇陵之内种植了超过十万株松树,饲养了上千只鹿,每只鹿颈上都佩戴着“盗墓者必死”的警示牌。为了有效守护陵墓,防止盗墓贼的挖掘,特设了众多护陵侍卫,其总人数大约在万人上下,他们全天候守护着陵墓的安全。咸丰三年之际,明孝陵区域沦为太平军与清军激烈交战的战略要地,历经烽火连天,地面上的木质建筑几乎悉数被毁。
朱允炆登基后即刻着手实施削弱藩镇的政策,然而此举过于急切,结果引来了自己的四叔燕王朱棣率领的强大军队前来讨伐。朱棣率领大军从北京一路南下,直至抵达首都南京,迅速攻入了皇宫城内。
朱允炆察觉到局势不妙,急忙逃离皇宫。待朱棣带领的军队进入宫殿,朱允炆的行踪已无迹可寻,无人知晓他最终逃往何处。传闻他逃至海外,亦或隐匿于某座寺庙中剃度为僧,直至七八十岁方逝,总之其行踪成谜。故而,他无皇陵之事亦属寻常。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军俘虏,为了确保朝政稳定,他的弟弟朱祁钰接替了皇位,成为明景帝。之后,朱祁镇获释归来,朱祁钰试图将皇位归还给他,然而朱祁镇却婉言谢绝了。
在景泰八年,明军将领石亨、政治人物徐有贞以及宦官曹吉祥等人联合起来,为了扶持朱祁镇登上皇位,发起了那场被载入史册的“夺门之变”,最终成功地将明景帝朱祁钰从皇位上驱逐。
实际上,在明景帝统治期间,他已在十三陵为自己预备了陵墓,这处陵墓正是庆陵的所在地。然而,朱祁镇登基后,朱祁钰被降封为王,失去了皇位的朱祁钰在去世后,自然无法安葬于十三陵之中。
1457年,明朝的景帝朱祁钰驾崩,终年三十载。其遗体随后被安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之地(现今位于颐和园西北部,靠近娘娘府的区域)。
因此,综合来看,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位皇帝外,明朝剩余的十三位帝王均安葬于北京昌平之北的天寿山,正因如此,才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