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死亡面前,人人皆等,不论贫富、贵贱,生命终将抵达一个共同的终点。然而,对于死亡的态度却千差万别,这一点在丧葬仪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每个文明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逐渐成为固定的文化现象。长远来看,无论时间如何流转,人类的身体最终都将回归大地。殡葬仪式仅代表了一个过渡阶段,然而,若仅凭这一点便轻率地认为殡葬文化无足轻重,那观点过于片面。实际上,殡葬文化的形成,源于对人性尊严的深切考量。
行为选择都是由观念左右的
在我们文化中,谈论身后之事往往被视为忌讳,却又往往触动人心。近期,“平坟市长”的调查事件,使得那场十多年前声势浩大却草草结束的平坟行动再次被提及,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殡葬改革的深思。尽管火葬已经推行了数年,但土葬,这一延续千年的主要殡葬形式,依旧拥有着庞大的支持者群体。终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观念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至高真理。人们连身体的一丝一毫都不敢随意伤害,更不用说整个身体了。在古装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当面临死刑而束手无策的犯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提出一个最后的请求——保全自己的遗体。因为在古代,身体若有残缺,便会被认为是不吉利、不得善终的象征。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变革,诸多传统习俗受到了挑战和削弱,其中一些已被历史淘汰,然而,许多传统依然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例如,对土葬的偏好以及对器官捐赠的排斥态度。
某种程度上,殡葬仪式还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向往
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既然无法在世时尽情享受富贵,那么就只能退一步,选择视死如归,通过举行殡葬仪式来给予死者应有的尊严。此外,在讲究伦理道德的时代,殡葬仪式亦能充分展现逝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阶层。对于那些掌握了权力和财富的人来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极大快乐,这种快乐非外人所能理解。然而,人生短暂,即便再借五百年光阴,亦觉不足。于是,追求长生不老、永享荣华成为他们的最高愿望,即便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也无法摆脱这一局限。然而,长生不老终究是镜花水月,于是,那些权贵们便将不惜重金厚葬视为自己在现实中的最佳选择。至于普通民众,在世时或许难以享受到理想中的生活,更别提拥有追求长寿的资本,但他们仍会根据自己的能力,为死者提供一些日常用品作为陪葬。而为了让死者不再遭受贫困之苦,勤劳智慧的祖先们想出了巧妙的办法,他们制作了元宝纸钱、纸牛纸马等各种物品,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死亡仪式,期望逝者在来世能够过上奢华的生活。
殡葬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关乎人的社会立身
殡葬活动以逝者为核心进行,然而,这些仪式是否真的能对逝者带来预期的效果,实际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归根结底,葬礼主要是为了在世的人们。一场完整的殡葬仪式,对于逝者的家属来说,意味着在送别亲人最后一程时能够不留遗憾,同时也借此机会缓解内心的悲伤。人终究是社会性生物,生死大事非同小可,殡葬事宜并非仅限于家族内部处理。若家属未能为逝者举行普遍认可的葬礼仪式,将对其道德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久前,美国纽约州关于人体堆肥的消息,令众多国人对于山姆大叔那极具想象力的开放思想感到震惊。即便在如今人际关系趋于碎片化的时代,这样的行为对于国人而言依旧显得过于前卫;若有人真的照此行事,恐怕会使得整个家族几代人沦为众人闲谈中的笑料。
殡葬文化根植于传统,深得人心,它更是社会历史的选择,个体意志难以改变。因此,在迫切需要推进殡葬文化变革之际,我们不可急躁,而应通过悄无声息的广泛宣传、有理有据的阐释,以及身体力行的示范,逐步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若急于求成,试图一蹴而就地实施强硬政策,只会激发强烈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