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省安庆市大力推行殡葬改革措施,部分老年人因无法适应火化规定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此类不幸事件并非首见。殡葬改革的方向和走向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我国传统的丧葬方式主要是土葬并配以墓祭仪式。在这些仪式活动中,人们得以抒发内心情感,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深度融合与提升。这种做法旨在通过“慎终追远”来达到“民德归厚”的境界。2008年,我国将祭祖扫墓作为精神支柱的清明节正式定为法定假日,其良苦用心显而易见。
殡葬改革并非仅仅意味着强制火化,更不是指野蛮地平毁坟墓并迁移遗骸,然而,某些过于急功近利的殡葬改革措施忽视了城乡之间的差异,强制取消土葬而推行火葬,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火葬率。许多火化后的遗体仍旧需要土葬,这与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2012年,河南周口启动了“平坟运动”,其中“一平了之”的做法引发了广泛的抵制。
当前殡葬改革常引用的依据是抵制封建迷信和节省土地资源。然而,将承载着精神信仰的传统文化习俗贬称为“封建迷信”,不仅是对其本质的错误理解,同时也忽略了丧葬礼仪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作用。传统葬礼所体现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内在精神,不仅是对个人情感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考量,更是为了实现培养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资本整合能力的根本目标。
传统习俗必须与时代同步发展,然而,我们应当传承并弘扬其深层的合理理念,这样才能使情感与理智达到和谐。在城市化进程的客观形势下,以及“逝者与生者争夺土地”这一实际问题的面前,对传统的土葬墓祭方式进行弱化与改革显得尤为必要,而以庙宇祭祀为主的替代方案则显得既合理又可行。
在家庙或宗祠内举行对祖先神主牌位的祭祀活动被称为庙祭。这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方式,至今在众多地区依然得以延续。庙祭虽以之为主导,却并未立即取代传统的土葬墓祭。相反,它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当地风俗和民众意愿的前提下,逐步引导,不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简单粗暴地强行推广。
农村地区人口稀少,既可实行土葬墓祭与火葬庙祭并行,而在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的农村及中小城市,需在野外对家族及公共墓地进行规划,并加强宗祠与公共祠堂的建设,以供骨灰与牌位供奉。在城市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火葬庙祭成为主流。此外,还需规定土葬不得使用水泥、砖石等材料,以确保数代之后土坟能够自然消失。
推广庙宇祭祀仪式,为民众提供一种安放亲人亡灵的新途径,此举亦有助于恢复宗教的庄严与神圣,为后代子孙提供一致的精神依托和心理慰藉。若庙宇祭祀能成为殡葬改革的新趋势,并确立“慎终追远”的核心思想,随着民众逐渐接受这一理念,殡葬传统必将经历变革,最终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全新礼仪规范。(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