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塔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妙应寺亦被称作白塔寺,它坐落于北京阜城门内大街北侧,始建于辽朝寿昌二年,最初名为永安寺。至元八年,寺庙得以重建,并更名为大圣寿万安寺,由此转变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到了明代天顺元年,寺庙再次经历重建,并改名为妙应寺。由于在辽朝时期,寺内已建有一座白色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因此也被称为白塔寺。元代对白塔进行了重修,自此白塔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历代沿袭的通称。在藏传佛教寺院的范畴内,它不仅是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一批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而且还是北京历史长河中至今依然存续的最古老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白塔始建于元代,被誉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又有“灵通万寿宝塔”、“释迦舍利灵通宝塔”之称。因其全塔均为白色,人们习惯称之为“白塔”。在元代,它享有“金城玉塔”的美称。作为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白塔亦被视为北京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
北京白塔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辽永安寺曾构筑了一座“释迦舍利之塔”,塔内藏有二十粒舍利戒珠、两千座香泥小塔以及五部无垢净光等陀罗尼经,水晶作为其中心轴。据传,辽代皇帝在燕京五方镇设置了五座塔,各塔颜色各异,因西方属金,故而建造了一座白塔用以镇压。大约在金朝末年与元朝初年之间,永安寺在战火中毁坏,唯有释迦舍利之塔幸存,其余四座颜色不同的塔则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元朝将都城定于北京之后,那座供奉释迦佛舍利的宝塔,每逢清静的夜晚,常常会显现出神秘的光芒。到了元朝的第八年,也就是1271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启宝塔进行祥瑞的审视,结果在塔内发现了香泥制成的佛塔和舍利等珍贵宝物,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一枚铜钱,上面铸有“至元通宝”四个字。由于这枚铜钱上的年号与元世祖在位的年号相吻合,忽必烈便认定这是天意的昭示。因此,朝廷下令在永安寺的原址上重建寺庙,并特邀尼泊尔知名的佛塔建筑师阿尼哥负责设计并建造一座喇嘛塔,用于供奉舍利等珍贵物品。该塔被命名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这一命名体现了忽必烈“择新都而建,首创佛塔,借助佛力庇佑,期望皇祚绵长,保佑大业繁荣昌盛,享受福祉于久远”的深意。
大圣寿万安寺曾是元代“百官习仪之所”。每年在此举行元正受朝仪、天寿圣节受朝仪、郊庙礼成受贺仪以及皇帝即位受朝仪,而百官习仪活动则提前三天在此寺内进行。
北京白塔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至正二十八年六月三十日,大圣寿万安寺不幸在雷电交加的恶劣天气中遭遇火灾,元顺帝听闻此事后悲痛不已,泪水涟涟,立即下令百官全力抢救,然而,仅有白塔、东西二影堂等少数建筑幸免于难。而这一年,恰逢元顺帝离开京城北迁,明朝在此时宣告成立。
明清时代,白塔寺的转塔活动在北京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帝京景物略》这部明代文献中记载道:“每逢新年伊始,士人女子纷纷围绕塔身行走,鞋履相互踩踏,直至灯市热闹非凡时方才停歇。”这表明,自正月初一开始,人们便纷纷前往白塔寺转塔,直至元宵节正月十五,这一习俗才渐渐落幕。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清代,《光绪顺天府志》在描述新年习俗时亦提及,“从正月初一开始至初三,男女老少都会前往白塔寺绕塔”。乾隆五十年,乾隆帝在乾清宫与白塔寺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千叟宴”,该宴会汇聚了3000名嘉宾,是清朝帝王为了表彰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长者而特设的庆典。为此,乾隆帝亲自挥毫泼墨,创作了《妙应寺八韵》一诗,并树立石碑以作纪念。据传,在“千叟宴”进行之际,白塔顶端忽然显现出一条哈达,人们对此感到惊奇,认为这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景象。
北京白塔寺(图片来源:资料图)
1936年4月15日,北京多所寺庙的汉传与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共计1470余人,齐聚白塔寺,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敬塔功德法会”。活动中,他们进行了供佛、礼塔、斋僧、施食以及放生等一系列仪式,这些举措在佛教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解放时期,白塔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到了1963年3月,国务院正式将妙应寺白塔列为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白塔寺的核心建筑从前往后排列,依次包括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意珠心镜殿、七佛宝殿、塔院以及塔院内部的具六神通殿、白塔和方丈院等。其中,山门殿和钟鼓楼是在1998年重建的,而其他建筑则都是明清时期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