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0年前的明永乐年间,郑和率领的远航西洋的壮举,搭建了东西方文明往来的桥梁,极大地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南京城作为郑和远航的决策中心与后勤基地,见证了郑和办公处理政务的官署以及他居住的宅邸。这里还保存着静海寺、天妃宫、净觉寺等与航海紧密相关的宗教建筑遗址。郑和的船队正是从南京起航,而他们所使用的宝船也正是在此地精心打造而成。此处依然是郑和、王景弘、洪保、杨庆等下西洋使团成员的安息之所。
南京牛首山郑和墓。王志高摄
2016年,国家文物局将南京这座城市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的行列,紧接着在第二年,便将郑和墓、洪保墓、宝船厂遗址以及浡泥国王墓这四处遗址正式确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的首批申遗项目。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举办的“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专题展览中,宝船厂遗址、洪保墓等“海丝”遗产得到了详尽的展示,让观众得以一睹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气魄。
郑和之墓坐落在牛首山的西南边缘,它是南京地区“海丝”文化遗产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位郑和,出自云南昆明,本姓马,后因功勋卓著,被赐予郑姓。根据《明史》等历史文献的记载,明成祖朱元璋有着开拓进取的决心,因此派遣郑和远赴西洋进行外交使命。自永乐三年起,直至宣德八年,郑和率领着数万官校与旗军,驾驭着百余艘巨舶,七次远航西洋。其航行最远抵达红海以及非洲东部沿海地区,与三十余国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外交联系和贸易交流。郑和的远航西洋之举,被誉为史上最早、规模最宏、技术最尖端的航海壮举,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彰显了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亲善邻邦、共谋和平繁荣的外交理念。
宝船厂遗址六作塘底部发现的三号遗迹。祁海宁摄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远航途中不幸于古里国(今位于印度西南部)离世,其后被赐葬于南京牛首山,同时朝廷下令建造广缘寺,将其作为郑和的专用墓地,并派专人守护其墓。近期,新出土的“咸阳世家”墓碑进一步证实,广缘寺确实位于郑和墓的旁边。现今我们所见的郑和之墓,乃是在1985年经过修缮而成,其设计灵感源自扬州宋代穆斯林普哈丁墓,墓盖仿制石椁,上面雕刻着吉祥云彩、异国花草、莲花瓣纹以及阿拉伯文字,墓壁上则镌刻着“郑和之墓”四个苍劲有力的隶书大字。墓前设有28级台阶,这一设计寓意着郑和长达28年的航海生涯。台阶间分布着4个平台,象征着郑和曾访问过的近40个国家。每个平台均由7级台阶组成,代表了他七次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的使团中,洪保太监担任着要职,是核心领导层的一员。2010年,在南京南郊的祖堂山南麓,考古人员成功挖掘出了洪保的墓穴,其中出土了寿藏铭文、银质发钗、玉制手镯、水晶珠串等珍贵文物。
根据出土的寿藏铭文以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在永乐元年到宣德八年这三十年的时间里,洪保的主要行动集中在出使西域和远航西洋的使命上。他至少七次远航西洋,带领士兵乘坐“大福等号”五千料的大船,抵达了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柯枝、古里、忽鲁谟斯和阿丹等地,所到之处,各国无不为之振奋和感动。一些国家派遣使者随同他们的船队来华访问,他们带来了麒麟、狮子、大象等珍稀动物,以及藏于深山大海的神秘生物和沉于沙底、栖息于陆地的奇异宝物作为贡品。洪保还曾承担起护送各国使臣返回的任务,同时携带了精美的丝绸、华丽的布料以及金银等贵重礼物赠送给各国。
郑和远航西洋所乘坐的巨型宝船,绝大多数均出自南京城西的宝船厂。该厂坐落于长江之畔,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为宏大的古代造船遗址。宝船厂始建于1405年,其主要职能是制造郑和使团西洋之行的专用宝船。根据史料记载,宝船厂生产的巨型宝船长度约为44丈,宽度为18丈;中型宝船长度为37丈,宽度为15丈。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等船号各具特色。洪保在西洋航行时乘坐的“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据推测,可能出自宝船厂之手。这艘船在当时堪称世界上体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船。宝船厂内设有细木作、艌作、铁作、篷作、油漆作、索作等多个作坊,此外,还有众多用于造船的船坞和船只通行的水道。仅篷厂一处,就有房屋十座,共计六十间。厂中设有宝库,此库专用于储存远洋船队从海外带回的珍宝,并有专人负责守护。自明代正统年间(1436年至1449年)起,随着大规模航海活动的终止,宝船厂逐渐变成了废墟。
到20世纪70年代末,宝船厂遗址中仍保留着七座用于造船的船坞,它们依次被命名为一作塘至七作塘。2003年,文物部门对六作塘进行了考古挖掘,发掘出1500多件各类文物,涵盖了木、铁、陶、瓷等材质的造船工具,以及船板、舵杆、桅杆、绞盘等船舶部件,这标志着宝船厂神秘面纱的首次揭开。考古发掘的造船遗址多与堤岸两侧成直角排列,其设计建造颇为精巧,由此可想象出当时这里制造巨型宝船时的繁忙景象。现今,宝船厂遗址已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四、五、六作塘区域则被改建为“宝船厂遗址公园”,游客们可以在此回顾郑和率领船队扬帆远航、星夜赶路的辉煌历史。
永宣年间,我国大规模的航海事业震撼了世界,吸引了众多海外人士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一些国家君主亲自跋涉万里前来朝贡。公元1408年,即明永乐六年八月,来自浡泥国(今文莱国)的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带领王室成员及随从等150余人访问我国。我国明成祖朱棣在奉天殿亲切接见了麻那惹加那乃及其随行人员,并在华盖殿及奉天门设宴盛情款待。水土不服导致麻那惹加那乃在同年的十月不幸在南京会同馆离世。明成祖暂停朝政三天,依照麻那惹加那乃“愿将遗体安葬于中华大地”的遗愿,将他安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并指派了三户中国籍的西南夷人负责守护其坟墓。
1958年5月,考古学家在东向花村乌龟山的南坡揭露出浡泥国王的陵墓。该墓座落三面环山,墓前铺设有神道石雕,目前保存有石雕武士、石虎、石羊、石马各两尊,以及控马官像、石望柱各两件,还有石碑一通。到了2001年,浡泥国王墓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次年,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对浡泥国王之墓园区进行了全面整修工程,包括重建或修缮了牌坊、碑亭、墓冢、祭台以及荷花池等设施,同时,在园区内还特别打造了一座充满文莱特色的“中国—文莱友谊馆”。
自浡泥国王之墓被发掘以来,文莱的皇室成员以及政府要员屡次前往南京进行祭拜。该墓穴不仅是中文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中华文明那胸怀宽广、包容万物的精神。(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信息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7月18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