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屡次沿着秦始皇祖先的行迹进行探访。随着时光的流转,秦族祖先的形象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留下的痕迹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认。
为了探寻秦族东迁与繁荣的轨迹,历史将众多奥秘深埋于黄土之中,我们长久以来只得借助史书中零星的记载来推测。
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周朝时期,秦族的祖先原本是游牧于西北边陲的黄土高原地带的一个小部落。他们沿着黄河东行,历经战火,最终抵达关中地区。雍城,这座位于现今陕西省凤翔县的古城,地处渭北平原,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秦国的十九位国君曾在此定都,这里曾是秦始皇的先祖居住了长达294年的都城。在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沿渭河而迁都至咸阳;从那时起,历经嬴政统一六国,奠定天下基业,秦国统治持续了30余代,总计历时超过600年。
1974年,秦兵马俑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引发了人们的惊叹。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疑问:秦始皇的祖先究竟在何处留下了这些神秘的痕迹?
史料中明确指出,雍城曾是秦王的都城所在,而秦王的陵园大概位于现今陕西省凤翔县附近。1975年,考古工作者着手进行勘查与搜寻。这项任务充满挑战,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却未能取得任何成果,最终空手而归。
在凤翔县南指挥乡,有一片土地,那里的庄稼生长状况长期不佳。因此,村民们常常在此处挖掘土壤。某日,一名村民在田间取土时,意外发现脚下土壤的性质与周围地区截然不同,其颜色呈现出红黄色调,并且混有若干碎石。
该现象吸引了考古专家的目光。数日之后,专家们抵达现场展开了钻探研究。初步勘察发现,地下藏有一座庞大的方形遗迹,这一发现令众人感到十分震撼。不久之后,考古团队对遗址的基本状况有了明确的认识,发现该遗址由三层结构构成,在地下十米处设有两层台面。整个遗址的深度接近四十米。据此推测,这应是一座规模宏大、规格极高的古墓葬。然而,究竟是谁能拥有如此级别和规模的墓地呢?
这样的疑问,在此后十年的雍城考古发掘中被慢慢解开。
这正是考古人员梦寐以求的秦公陵园,经过后续的勘探,该陵园南北跨度达3公里,东西长度为7公里,占地面积超过2万公顷,其总面积是河南安阳殷王陵区的180倍。陵园周边环绕着长达10多公里的大型护陵壕。经过十年的不懈挖掘,考古人员共发现了43座规模宏大的墓葬,其中包括18座呈“中”字形的秦公大墓,3座呈“甲”字形的墓葬,以及若干座中小型陵墓。这些陵墓背西面东,呈雁翎阵形排列。
考古学家将“中”字型大墓中面积最为庞大的那一座定名为秦公一号大墓,其全长达300米,墓室部分竟有60米之长,40米之宽,25米之深,整体面积更是高达5334平方米,其宏伟气势堪称非凡。其规模是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国王陵的十倍,更是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大墓的二十倍。
从墓道的尽头望去,眼前延伸着一条如同峡谷般深邃的墓道,这让我们不禁对那宏伟的墓葬工程心生遐想。
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了184具人牲,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大碑,整理出3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刻有290多个篆文的石磬;还发掘出了象征天子葬仪的“黄肠题凑”等珍贵遗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按照周礼的规定,作为诸侯国的秦国君主本不应享有如此礼遇。
墓主人的身份最终由石磬上的篆文得以确认。通过解读“天子郾喜,龚桓是嗣”以及“高阳有灵,四方以鼐”等文字,专家们证实了这乃秦共公、秦桓公的后继者——秦景公的陵墓。秦景公是秦国的第十四位君主,也是始皇帝嬴政的第十八位祖先,自公元前577年登基,直至去世,在位长达四十载。
以天子之礼安葬诸侯之君,始皇帝的先祖早已将违背周礼、敢于突破常规的天子威严深深地烙印在无声的黄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