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正规殡仪服务短缺的漏洞,重庆的非法殡葬中介机构擅自设定名目,恶意提高费用,并强制消费者接受服务。
“黑殡葬”链条扰乱丧葬市场坑害群众
业内人士指出,要彻底打破“黑殡葬”的产业链,必须由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开展集中整治行动。
阅读提示
清明节临近之时,记者在重庆市多个地方得知,殡葬服务行业形势堪忧:以“丧事一条龙”服务为主的模式,使得民众举办丧事的费用持续攀升;一些私营殡葬机构与非法中介勾结,诱导消费者进行强制消费,原本可供家属自主选择的丧葬项目,如今却以套餐形式被强制要求消费。业内人士强调,要彻底切断“黑殡葬”的产业链,必须由民政、公安、市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文化等多个部门紧密协作,切实执行监管职能,并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提及此事我心中愤懑不已,遭遇了所谓的“丧事一条龙”服务,竟然被骗得血本无归。他们声称是殡仪馆的正规服务,实则并非如此,让我白白多付了几千元。我父亲离世得太过突然,当时我完全懵了,甚至没有去核实他们的身份。”4月1日,重庆市民王先生向记者抱怨道。
清明节将至,民众对殡葬行业的现状十分关心。这个行业是否有所改观?乱象是否有所减少?近期,《工人日报》的记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尽管部分问题依旧存在,但相关部门正在努力实施一系列措施,以促使殡葬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化的道路。
“丧事一条龙”服务收费高
近日,记者在重庆市主城区的实地探访中发现,该市的殡葬服务行业形势堪忧。南岸区民政局调查显示,该区常住人口超过81万,每年死亡人数达到4800多人,其中选择正规殡仪服务机构进行治丧的仅有约1000人,这一比例仅为20%;而采取“丧事一条龙”服务并违规搭建丧棚的则有3000多人,这一比例高达61.4%;另外,大约有900人未举行治丧活动而直接火化,占比约为20%。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正由于缺乏运营上的灵活性,正规的殡仪服务在面临“丧事一条龙”服务的商业挑战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一位来自民政部门的负责人表示,随着后者逐步掌控了丧葬服务市场,民众举办丧事的花费也在持续上升。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丧事一条龙”的服务团队构成较为复杂,除了核心成员之外,他们还聘请了众多“业务员”。这些“业务员”并无固定底薪,他们的收入完全依赖于业务提成。此外,“丧事一条龙”的服务人员并没有固定的经营地点,当有业务时,老板会召集他们,而在没有活动的时候,他们则分散在各个地方。同时,他们也没有办理任何合法的相关手续。
业内人士透露,南岸区有80多家商家提供“丧事一条龙”服务,这些商家占据了殡仪服务市场75%以上的份额,其营业收入预计不少于5000万元。初步统计显示,“丧事一条龙”服务的平均费用约为2.6万元,而部分服务费用甚至高达近10万元,这些收费水平普遍高于正规治丧服务机构。
殡葬“黑中介”人为制造恐慌
由于殡葬资源相对稀缺,并且人们很少接触到与殡葬相关的事务,导致相关信息十分匮乏,人们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因此便出现了所谓的“黑中介”和“殡葬黄牛”等充当“灵魂摆渡”的现象。
自今年起,部分殡葬领域的非法中介机构散布了殡葬资源短缺的信息,引发了市民的恐慌情绪。他们趁机将逝者家属引导至与其有合作关系的治丧机构,并趁机索要高额费用。
一些民营殡仪服务企业甚至与非法中介勾结,推行强制消费模式,将原本由家属自主选择的丧葬服务项目以套餐形式强制推销,一旦家属提出反对,对方便以“当前市场状况如此,不选的话后面还有其他人等着”为由进行威胁。家属在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做出选择,结果往往是一场丧事的花费达到正常水平的近三倍。
亟须加大联合执法整治力度
重庆市殡葬管理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殡葬这一习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而来的;传统丧葬风俗深入人心,而选择在居住地附近进行丧葬活动,已经成为大多数市民的首选方式。
该市偏远地区公共场合设置灵堂、燃放烟花、奏响哀乐的情况较为常见,部分地方甚至彻夜举办丧事音乐会、定时燃放鞭炮,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丧葬服务触及众多家庭,与民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重庆市的民政机构尽管承担了主导角色,并尝试采用疏导与堵塞并用的策略来应对,然而,其执法成效并不显著。专家强调,针对违规的丧葬活动,需要民政、公安、市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文化等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切实执行监管任务,进行专项治理。特别是要着力从源头入手,彻底切断“黑殡葬”环节中的利益链条,从而为市民和群众营造一个清朗的生活环境。
在整治行业乱象的过程中,我们亦需致力于提升殡葬服务的质量。据消息,重庆市正积极推动“互联网+”在殡葬服务领域的应用,现已实现殡葬机构名单、服务内容、费用标准等信息的网络公开,并提供了信息查询、产品服务选择、网络祭奠、评价投诉等多项在线服务。此外,还逐步开展了远程告别、网络预约预订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旨在促进服务的便捷性、规范性、透明度。(记者: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