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清朝的皇家陵墓总共有两座,它们分别是清东陵和清西陵。关外地区共建造了三座,其中首座为永陵,永陵位于现今辽宁省的永陵县境内,该地安放了努尔哈赤的先祖。
福陵位于现今辽宁省沈阳市,坐落于沈阳之东,亦称作东陵。此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众多嫔妃的安息之地。其选址沈阳,乃因彼时都城便设于此。
第三个是昭陵,它位于现今的辽宁省沈阳市,因位于沈阳之北,故又称北陵。此处安息着清太宗皇太极及其众多后宫嫔妃,唯独庄妃布木布泰,即日后闻名遐迩的孝庄太皇太后,其陵墓位于清东陵附近,是一座独立存在的建筑,位于清太宗昭陵西侧,故又称昭西陵。孝庄太皇太后之所以选择安葬于河北,一方面是出于她临终的遗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的儿子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统一了全国。
顺治帝登基不久,清军便迅速踏入关内,成功击败了占据北京的李自成,进而接管了京城。随后,顺治帝福临及其皇室成员以及朝廷重臣抵达北京,福临在紫禁城的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标志着全国的统一。自顺治帝至清末德宗载湉,历代皇帝均安葬于北京,尽管陵墓各异。然而,末代皇帝溥仪却选择了位于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作为自己的归宿。为何华龙皇家陵园未受到特别关注呢?此建筑非建于清朝年代,而且华龙皇家陵园系私人经营之商业性墓地,其中仅存溥仪皇帝之陵墓、其皇后婉容之衣冠冢,以及贵人谭玉龄之墓。
清朝众多帝王对风水极为看重,对陵墓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的要求尤为严格。这种做法虽可理解,因那将是他们未来长居之地,若选址不当,对自身未来必无益处。原本,清朝皇帝期望能在京城附近挑选一块风水宝地,然而四处寻觅,却始终未能找到理想的地点。唯一合适的地点已被明朝占据。尽管清朝与明朝为敌,但清朝并未采取挖掘明朝陵墓的行为。在夺得江山之后,清朝还特地派遣人员前往保护明陵,以防其遭受他人盗掘。
并且,建造陵墓并非仅限于一个地点,若此处不适宜,则另寻他处。纵然此事紧急,也无需急于一时。于是,清世祖福临便派遣人手扩大搜索范围,前往京城郊区乃至更远的地方。最终,在河北省遵化市的昌瑞山找到了理想之地,无论是风水还是其他条件,都完全符合清世祖福临的期望。在实地考察后,清世祖福临决定在此地修建自己的陵墓,因其位于北京之东,故又称清东陵。清东陵内共有五位皇帝的陵墓,包括清世祖福临的孝陵、清圣祖玄烨的景陵、清高宗弘历的裕陵、清文宗奕詝的定陵以及清穆宗载淳的惠陵。
清世祖福临的孝陵位于清东陵,其神道之长、石像生之众,在清东陵中独树一帜。此外,这座陵墓的保存状况也相对较好。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清世祖福临当时选择了火葬,另一方面,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富裕,导致随葬品并不丰富。因此,盗墓者对它并无太大兴趣。
清圣祖玄烨亦安葬于清东陵,其陵墓名为景陵。然而,至清世宗胤禛时,情形有所改变。胤禛亲自勘察东陵陵址后,颇感不甚满意,遂决意另寻风水佳地。于是,他派遣最信赖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负责寻找适宜建陵的宝地。起初,胤祥进展不顺,但不久后,在距离北京一百八十公里的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永宁山下,他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怡亲王胤祥随即向清世宗胤禛汇报,胤禛听闻后,立刻下令在易县永宁山下动工修建陵墓。易县永宁山位于北京西侧,亦称清西陵。清西陵内共有四座皇帝陵墓,分别是清世宗胤禛的泰陵、清仁宗颙琰的昌陵、清宣宗旻宁的慕陵以及清德宗载湉的崇陵。
清朝皇帝在挑选陵墓地点时,并未过分关注其与北京的远近,更看重的是风水的优劣以及周边环境的宜人程度。然而,这些陵墓的位置,即便是位于关外的四座,实际上与北京的距离也不算太远。再者,现今的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无论前往何处,都能迅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