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皇故城和皇陵石刻均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后者指的是明皇陵,它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朱元璋为他的父母和兄嫂建造的陵墓。明皇陵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包括众多宫阙殿宇,其中享殿、斋宫、官厅等建筑达数百间。陵墓的神道总长为257米,沿途分布着32对石像生,而皇陵碑文则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石像生数量极多,雕刻工艺极为精湛,在历代帝王陵墓中首屈一指,其艺术表现手法巧妙无比,可视为大型石雕艺术杰作,上承宋元时期,下启明清时代的艺术风格。
明朝的皇家陵寝,除了凤阳的皇陵之外,还散落在多个地方,包括江苏南京和盱眙,湖北钟祥,还有北京昌平区和海淀区,这些地方都广为人知。
明祖陵位于小县城
淮河的涨落左右着苏北盱眙这个县城的兴衰,盱眙因明代一座明祖陵而带有神秘色彩,淮河也似乎赋予它不少灵性。
盱眙明祖陵的石像生 摄影:莲莲
熟悉北京明十三陵,也了解南京明孝陵,却不知明祖陵从何而来,这是一处神秘的古墓,乃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为其高祖、曾祖及祖父所建的祖墓,该陵寝坐落于盱眙县城北二十公里,始建于洪武十九年,据史料记载,整个建造过程历时二十七载。那会儿朱元璋给三位先辈追加帝号,又依照皇家陵寝的标准来修建,能够想到那时营造的祖陵该有多么铺张。
这座明朝皇陵不同于其他皇家陵寝那样讲究风水与自然和谐相融,它坐落于洪泽湖西侧淮河汇入洪泽湖的地理位置上。自明朝弘治七年始,这里便屡次遭遇水灾侵袭,到了嘉靖二十一年,皇陵东侧陆续修建起防水堤坝。清朝康熙十九年,随着明朝政权覆灭,这座皇陵连同泗州城池一同被汹涌的洪水彻底淹没。从那以后,明祖陵在湖水中沉寂了将近三百年,受湖水持续冲刷,陵墓的封土已被夷为平地,地面上的建筑也损失了超过半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洪泽湖水位降低,明祖陵得以显露,仅存棂星门、正殿及东西两庑殿的遗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神道旁的21对石像生几乎未遭破坏。重新发现的石刻在数量上,于明代皇陵并非最丰富,但每一座石雕的体量却是最大的。出身平平,毫无显赫门庭,对于朱元璋而言,从赤贫到锦衣玉食的转变,为了彰显自己是天命所归,宣扬自己血脉是帝王正统,将祖辈神化一番,亦是人之常情。
陵园之中,树木摇曳,青草茂盛,神道两旁石像石雕次序井然,有麒麟、狮子、文官、武将、侍从、马夫,个个塑工精湛气势雄伟,仿佛君王坐朝时文武朝拜,令人心生肃穆威严之感。时光流转,多少事物消逝无踪,可以想象当年在这巨大的石像旁,多少技艺精湛的工匠在酷暑严寒中日夜辛劳,才铸就了这些不朽的杰作。他们浑身湿透时,收获的究竟是什么?封建时代的帝王们,以为这样就能稳固自己的永恒基业,却未曾料到人心的作用浩瀚无涯。许多政权因人心离散而倾覆,在战火纷飞与无谓感慨中,统治者们纷纷被抛入岁月的废墟里。
孝陵、东陵位于南京
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1398年,六月份,朱元璋在南京去世,终年71岁,他的墓地是明孝陵。
明孝陵是朱元璋生前亲自选定的。朱元璋选定陵址的方式颇为奇特,《明史》中记录,朱元璋曾向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这些建国元勋征询选址的意见,并且约定时间召集这四人商议。众人各自先用纸条写下陵址,接着从自己的袖中取出,结果发现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地方。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周瑜二人手心所显现的“火”字,真可说是英雄们心意相通。
这个备受推崇的陵寝地点位于南京市紫金山下的独龙阜,灵谷寺曾坐落于此处。紫金山原名为金陵山,楚怀王征服越国后,曾在此挖掘土地埋藏黄金,意图稳固“王气”。该山由三座山峰并列,雄壮非凡,自六朝起就广为流传“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的诗句,因此有了“虎踞龙盘”的称谓。紫金山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山势险峻,沟壑纵横,常有祥瑞之气升腾,云雾缭绕,使得山色随时间流转而变化万千,这里堪称一处难得的吉地,朱元璋选定陵墓位置后,便将原址上的灵谷寺迁移到紫金山的东边山脚下,以便为建造皇陵腾出空间。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时,朱元璋启动了明孝陵的修建工程,次年马皇后离世,她被安放在这个陵墓中,再过一年,整个孝陵宣告建成。朱元璋去世之后,他也和马皇后一同被合葬在明孝陵之内。
进入明孝陵景区,御碑亭里那座“治隆唐宋”的石碑格外引人瞩目,该碑由康熙皇帝亲笔题写,并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负责竖立。“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意在称赞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功绩,认为其水平超越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康熙皇帝如此昭告天下,一方面流露出他对朱元璋的敬重与赞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收买人心,借此进一步巩固满族的政权统治。
康熙的评论可以称得上公正,朱元璋堪称华夏历史上最为勤勉的君主,自即位至驾崩,他几乎无一日停歇。史籍载明,1385年9月14日至21日这八天里,朱元璋审阅内外各衙门公文达1660件,处置国家事务共计3391件,每日平均需批阅文书二百余份,处理政务四百有余项。
在明孝陵的东边,坐落着明东陵,那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的安息之地,整体规划与明孝陵类似,不过体量上要小于前者。朱标原本是太子,性格宽厚,对各位兄弟非常友善,他如果顺利登基,或许朱棣不会觊觎大哥的地位。可惜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份,朱标离世。建文皇帝执政期间,追尊他的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
明十三陵埋葬皇帝最多
明朝中央政权地点变动后,永乐七年五月,朱棣于北京昌平动工建造长陵,至崇祯皇帝安葬于思陵为止,历时超过两百年,共兴建了十三座极为华丽的帝王陵寝,这些陵墓群是现今世上保存状况最好、安葬帝王数量最多的地下建筑群。
长陵隆恩殿 摄影:莲莲
有人或许会不解: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合计只有十四座陵墓,另外两位皇帝的安葬之地为何没有找到?回顾明朝的历史,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初定都南京,他本人也安葬在南京明孝陵中,然而第二任皇帝建文帝,在朱棣以“靖难之役”为由攻陷南京后便下落不明,据传他可能出家为僧,总之从此人间蒸发,此事在明朝历史上始终是个谜团,因此未能发现他的陵墓位置。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因为他的哥哥英宗皇帝被瓦剌掳走,皇宫里没有当家人,就挺身而出登上了皇位。后来英宗皇帝被放回来了,在他的亲信帮凶的密谋下,发生了一场“南宫之变”,英宗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朱祁钰去世之后,英宗不承认他曾经是皇帝,把他在天寿山一带建造的坟墓也给破坏了,只让他以“王”的级别安葬在北京西边的景泰陵。
但是,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颁布诏令,重新确立景泰帝的尊号,并指示依照帝陵的标准修缮陵墓。然而,实际操作中仅对陵墓进行了少量装饰,陵宫建筑依然按照王陵的等级铺设绿瓦,陵碑也依照王陵的制度立在陵宫门外东侧,只是空有帝陵的虚名。到了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明世宗参拜景泰陵时,认为这座陵墓完全不符合帝陵的规制,于是下令更换成黄瓦。于陵门外侧、主门内侧的中央地带设置陵寝石碑的亭子,将陵碑搬入亭内,让它稍微符合帝王陵墓的规格,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明朝十六位皇帝当中,两位安葬在别的地方,有一位生死未卜,而剩余的十三位都安葬在天寿山,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明十三陵”。
明朝的陵寝分布各地,安徽凤阳有皇陵,苏北盱眙有明祖陵,南京有孝陵,北京昌平有十三陵,海淀区有景泰陵,这五处陵墓分别坐落在不同地点。另外,明显陵也在其中,它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五公里的纯德山上。
明朝君主有追尊已故长辈为“皇帝”的习俗,明显陵因此得名。明武宗离世后无子,其堂弟朱厚熜被选定继位,即明世宗,亦称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与朝臣爆发持续三年半的礼仪纷争,史称“大礼议”,争论焦点在于他欲尊称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而官员们认为此举有违典章制度。最后当然是嘉靖皇帝获胜,朱祐杬死后追赠帝号,原先的兴献王墓穴也依照帝王陵寝的规格进行扩建重修,并且更名为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