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赣州府志》中提及窦州杨筠松,此人于僖宗朝担任金紫光禄大夫,负责掌管灵台地理事务,黄巢攻陷京城后,他剪断头发逃入昆仑山。途经虔州时,他将地理知识传授给曾文辿和刘江东二人,最终在虔州逝世,安葬于雩都药口坝
民间说法称,杨公名叫益,表字叔茂,别号筠松,是窦州(今广东信宜)人士。他诞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逝世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杨公自小研习诗书,才智超群,十七岁时参与科举,成功中举,立即入朝担任金紫光禄大夫,负责管理琼林御库事务。
四十五岁那年,黄巢造反攻陷都城,杨公在流亡途中,趁乱偷走了皇宫的堪舆秘籍,意图隐居山林,他先是来到昆仑山,为躲避官府搜捕,便出家做了和尚。
后来,他去了虔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赣州,在沙河的杨仙岭安了家。杨公从那时起就在杨仙岭钻研地理风水学,为了躲避朝廷的搜查,他伪装身份,利用偷来的皇宫风水秘籍,用比较含蓄的方式,编撰了堪舆书籍,像《青囊奥语》、《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等都很有名。另外,在兴国、于都以及宁都区域进行风水探测工作,并且接纳门徒,讲解地理青乌学。
杨公专注研究制作罗盘,据传,罗盘的天盘指针,就是杨公那个时期发明的。他凭借高超的地理技术,能让贫困之人迅速致富,因此后人直接称他为“杨救贫”。
杨公毕生钻研并推广风水之学,常行善助人,年纪大了却遭人陷害,饮毒而终。
那么,是谁害死了杨公?杨公窃取的“宫廷秘籍”哪里去了?
第一种说法,被堪舆术害死。
杨公生活的那个年代,唐王朝已经衰败,各地诸侯纷纷割据称王。掌管虔州(现今江西赣州一带)的诸侯名叫卢光稠,生卒年份是八四零年至九一一年,表字为茂唏,他出生于虔州境内的虔化县清音里,也就是今天的宁都县麻田。他于唐僖宗光启元年即885年发动武装叛乱,迅速夺取虔州,并被任命为该州地方长官,由此开启了长达二十六年的执政历程,他一直怀有统治全国的雄心壮志,最终选择称帝,定号卢王
卢光稠立志成就一番事业,便请杨筠松帮他寻觅龙脉宝地,寻得之后又把母亲迁葬在那里,以此祈求福荫。宴席上,卢光稠向杨公探问是否还有其他吉地,杨公答道:此穴可作十八面罗盘,每面都能出帝王。卢光稠担心他人也得到宝地,与他争抢天下,于是暗中在酒中下毒。杨公发觉后,立刻带着弟子启程返程,但行至雩都药口坝时,毒性已发作身亡。杨公询问门下:此程已抵达何处?那弟子回禀:已抵达药口之地。杨公闻言,长叹一声:药力将至,命不久矣!此恨必须雪恨。
他行将就木之际,嘱咐门生转告卢光稠,若想皇恩永续,须在赣州磨车湾设置水碓,于十字路口掘出一口井泉。如此方能子子孙孙永享帝位。门生不明其意,探问有何玄机。杨公阐明:磨车湾设碓,意在击溃卢王后背;十字路口凿井,旨在勒断卢王脖颈。通过在异处安碓挖井,在风水上消弭赣州的帝王之气,从而遏制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杨公的离世,源于他玄妙的地理学问,倘若他不能“处处逢君”,或许不会遭遇横祸。
杨公在杨仙岭不幸中毒身亡,他的徒弟们负责将灵柩用船运送,最终安葬在他生前挑选的药口墓地。这个墓地最初叫做“芒筒坝,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帮助穷苦百姓的先生,改称为杨公坝。它位于都县宽田乡的范围内,紧挨着梅江河。明朝万历七年时,县令叶梦熊在这里树立了一块石碑,上书“唐国师杨公之位”。到了清朝,段道轩和吴肇龙又立了一块碑,碑文为“皇封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之神位”,据说这些古老的石碑至今仍然存在。
杨公死了,他窃取的“宫廷秘籍”呢?
根据一般逻辑,“宫廷秘籍”应当传到徒弟手里,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随后的漫长年岁里、在后来的风水发展过程中,始终找不到“宫廷秘籍”的任何记录,人们所看到的流行文献,都是杨公亲自编修的《青囊奥语》、《撼龙经》、《疑龙经》这类书籍。
某些人表示,杨公的弟子曾家、廖家的子孙中,确实有担任国师的人选,例如曾从政、廖均卿等人。至于国师是否将“秘籍”上缴给了朝廷,这种推测很有道理。
这就雄辩地证明,为何国师的后裔研习堪舆的极为稀少,为何风水大师不再涌现的根本缘由,在于封建王朝将真正的传承彻底据为己有,并纳入皇家档案库中,当然,其中或许存在例外情况。
杨公被罢免了官职,辞去了工作,剃度出家,漂泊在远方,最后在他乡去世,他得到的“宫廷秘籍”,结局要么是回到了皇宫继续被封存,要么是离奇地不见了踪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