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完成了一篇涉及镜泊湖的文稿,里面包含了一段关于“药王庙”的记述。
那会儿急着完成便立刻发送了出去,接着琢磨出些小瑕疵,毕竟“药王庙”祭拜的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因此,该处建筑既非佛教范畴,也非道教体系。
游览名胜古迹时,对于某些幽静寺庙所蕴含的学术内涵,我们常常难以辨识,今天略作探讨,敬请各位学者指教。
寺,在古文中有“侍”的含义,即侍奉的意思。
早先,秦朝建立时,那里是官吏们处理公务的地点,也就是官府衙门的含义,被叫做“官寺”。
诸如,执掌刑法的“大理寺”,掌管外交礼节的“鸿胪寺”,主持宫廷宴饮庆典的“光禄寺”等机构。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正值南北朝,当时佛教信众最初经由海路抵达南朝梁地,他们沿用故乡古印度的叫法,于城外营建住处,这种场所被称作“竹林精舍”,有时也称为“经舍”。
宣扬教义的行为,吸引了宫廷的关注,考虑到帝王事务繁重,难以频繁离家。
于是,就把佛教高僧请到宫内讲经传法。
另外为了使高僧的日常起居更为便利,特意建造了一处院落供其使用,并且,指派专人负责提供细致入微的照护。
这个居所就被称为“佛寺”或取名“某某佛寺”。
于是,后来就逐渐把僧侣居住的地方都习惯叫做“寺”。
庵在古文里指侧屋,正屋称为堂,分为前面的堂和后面的堂。
当一座寺庙里面居住着女性修行者,为了方便她们生活,通常会把她们安排在旁边的房间或者后面的厅堂里面。
因此,后来女性修行者的住所被称为“庵堂”,她们单独居住的地方也就被称作“某某庵”。
观,古文中有观察,观看,探索的意思。
道教是本土宗教,讲究“道法自然,修仙固本”。
他们栖身的地点通常被叫做“洞府”或者“洞天福地”,在凡夫俗子看来,他们所做的就是在体察宇宙大道,这可以简称为“观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把修行的处所叫做“观道”或者“道观”,后来就演变成了带有具体名称的“某某道观”。
寺庙源自尘世生活,起初君王将先祖安放在特定场所祭拜,此为“太庙”,而寻常百姓则设“家庙”或“祠堂”以作供奉。
人类文明演进期间,某些功勋卓著的部落杰出人物,曾被视为神圣存在,在专设的场所受到崇敬。
比如,“禹王庙”,“黄帝庙”,“炎帝庙”。
民间还把部分神话中的神明当作偶像来祭拜,诸如,“龙王庙”,“城隍庙”,“土地庙”之类的场所。
其后,又将部分深受民众敬重的伟人,视作神明般安奉于庙宇之中,诸如“药王庙”、“关公庙”、“岳王庙”以及“孔庙”等。
今后旅游时碰上“寺”“庙”“庵”“观”,就能准确分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