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因此各地风俗虽然存在差异,但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过千年发展紧密相连,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儒释道三家,儒家与道家都源自《易经》,前者遵循天道,后者探究人道,佛教在汉代至晋代传入中国时,最初依照《老子》《庄子》《孝经》的体例进行翻译,这一方法被称为“格义”,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三教之间存在矛盾冲突,但从宋代开始,三者逐渐融合在一起。
其中诞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赐词语,那就是“寺庙”!
一、寺与庙的区别;
寺者,供佛也;庙者,敬神也。
祖宗牌位
二、庙的职能;
这座建筑的历史极为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类似“庙”的场所,用以敬奉远古的天地神明;到了商代,这类建筑便开始用于同时祭拜鬼魂与祖先;周朝更是对“庙”内供奉的对象作出了明确规范,《礼记》上载明:“天子有七座庙宇,卿大夫有五座,士人有一座。”世界各地基本上都能见到这类建筑。
大理寺
三、寺的职能;
“寺”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找不到,最早见于周朝的金文,当时主要用来指代管理贵族宗庙仪式的机构,比如太常寺。此外,古人还用“寺人”来称呼宦官以及天子的近侍官员。到了秦朝,这个词开始表示官员任职的地点,例如大理寺。
白马寺
从周代到西汉的漫长岁月里,寺庙与佛教毫无关联,中国的“寺”字并非佛教的专称,最初是东汉明帝敕建的白马寺,这座寺庙被视为中国佛教的发端,它得名于初次驻留在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国使节的地方),是为了纪念来自西域的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他们乘白马驮着经书抵达此地。
汉代西域白马运载佛经抵达,最初安置在鸿胪寺,后来以该寺为名,建立白马寺。——《广韵》
佛教后来逐渐兴盛,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寺庙便专门用来称呼佛教场所了。而且寺庙中的僧侣职务都与“寺”相关联,比如寺主就是整个寺庙的负责人。
四、主持的诞生;
海上三仙山
五、方丈的含义与始末;
《列子》这部先秦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述:据说在渤海东部有五座仙人所居住的山峰,这些山漂浮在海水上并且会移动,天帝便派遣十五只巨大的海龟,分三组交替承担起背负山峦的任务,五座山峰才得以稳固地矗立。龙伯国有个身高异常的人,迈出几步就能到达那五座山,他仅用一根鱼竿就钓起了六只海龟,合力将它们搬回自己的国家,还用火灼烧龟骨来计数。最终有两座山峰因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今只剩下方壶、瀛洲、蓬莱这三座岛屿了。
“方丈”最早是指海上的三仙山。
方丈室
“住持”这个称谓,虽然起源很早,但真正和佛教产生联系,是在唐朝末期的希迁禅师时期。
印度修行者的居所以“一丈”为规范,维摩的禅室也是按照这个尺寸建造的,因此产生了“方一丈”的说法,后来用来形容住持的房间,再后来专指禅院的主管,所以出现了“方丈室”和“方丈和尚”这两个名称。
方丈
六、方丈与主持的权利范围。
“住持”这个称谓,虽然也常被当作寺院首领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涵盖的意义比“主持”更为广泛。
通常情形下,每座寺庙都设有一位住持,不过,方丈一职仅限于那些规模宏大的寺庙群才设立。而且,方丈的职位允许多个寺庙共享,但住持的职责则局限于单一寺庙。
七、其他职业居住地方称呼。
在中国,每个宗教信徒居住的地方称呼是不一样的。
佛教修行者的居所称作“寺”,道教男众的道场名为“观”,道教女众的道场称为“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