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在中国许多城市都有寺庙,这些寺庙每天吸引大量香客前来礼佛进香。
许多人习惯将寺庙视为一个单一实体来指代,这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
寺庙与庙宇,两者并非等同,彼此间存有显著差异,它们属于性质迥异的宗教场所。
佛教很早就传入中国了,由此产生的各种文化,早已融入了华夏传统文明之中。
因此,关于寺庙与庙宇的差异,作为华夏儿女,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加以探究的。
一、寺与庙的由来
我国在远古时代,便已存在“寺”这一称谓,例如在先秦年代,就曾用它为部分官府机构命名。
但在佛教传入后,它却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现在,许多人一提到“寺”,马上就会想到寺庙,立刻就会在脑海中想象到许多佛教信众在里面,进行各种修炼,宣讲佛经。
“庙”这个字,跟“寺”完全不一样。古时候的中国,“庙”原本是供奉祖先、神明还有某些历史人物的地点,里面充满了老百姓的信仰观念。
岁月流逝,“庙”慢慢吸收了道教、儒家等宗教文化的元素,转变成了供奉多种神灵的场所。
二、寺与庙之间的区别
那么,“寺”与“庙”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
就供奉对象来说。寺庙主要供奉佛祖和佛经,是佛教信徒修习和钻研的场所;祠堂则供奉各种神仙、先祖或历史人物,是民间信仰和祭拜传统的展现。
从建筑形态和空间安排来说。寺庙的建筑形态普遍显得威严庄重,空间安排整齐划一,彰显出佛教的郑重与宁静;而庙宇则常常融入了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性文化元素,建筑形态更为丰富多变,充满生活韵味。
从宗教作用上看。佛寺是佛教信众从事冥想、传授教义、举行仪式等宗教仪式的地方;而道观则更常与民俗信仰和祭拜活动相关联,例如祈求好运、实现心愿、求取子嗣等。
假如以更浅显的说法,来阐述这两者的不同,那么可以如此划分,寺庙就好比当下的外资公司,本质上源自海外。
寺这个名称并非源自他处,但其中诵读的经典源自异域;供奉的各类神像,诸如如来佛、观音菩萨、罗汉等,这些神祇均非本土所产。
所以,称呼“寺”为外企并不过分。
而那座庙,却是地道的华商所建,其名号“庙”源自本土,并非外来。
而且,寺庙里的信众都是本地华裔,庙宇内供奉的神祇,诸如:孔夫子、关帝、社稷神、玉皇大帝、水龙等,均源自本土文化。
部分神祇源自本土杰出历史人物,例如孔子、关公,另一些则是本土民众所崇拜的神灵,诸如土地神、玉帝、龙王等。
此外,国内当前的商业机构包含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而古代的祭祀场所,也具备对应的分别。
这种专门用来祭祀皇族先人的场所,例如太庙,完全可以类比成国有企业来理解。
至于那些供奉当地历史人物或地方神祇的庙宇,显然可以视为民间企业。
所以,称呼“庙”为本土企业也并不过分。
三、寺与庙之间的地位比较
有句话叫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里的“祀”特指前往寺庙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目的是祈求将来能五谷丰登,而“寺”则通常是指高级官员的住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最初的庙是要比寺,更加有地位的。
不过佛教后来传入,寺庙的地位慢慢变得更高了,而且不少封建皇帝对佛教很看重,会耗费很多人力物力去建造佛寺。
这些寺庙的体量相当可观,而祠堂则主要用于供奉祖先与神明,多数是民众自行集资兴建,也有部分是由官方协助建造的。
这就导致了,庙的规模和等级往往比不过寺。
到了现代,许多国人慢慢减少了祭拜祖先的活动,导致庙宇的威望有所降低。
这种上下文的变化下,寺庙与庙宇,被许多国人当作毫无区别的概念。如今,更是多数人不再区分寺与庙,二者直接被混为一谈。
四、寺与庙之间的规模比较
假如,人们时常前往不同寺庙游览和祈福,那么对于寺庙与道观在体量等层面的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大型佛教寺院整体构造相当宏伟,其建筑体量十分可观。各个方向上,入口通道数量众多。
比如,寺庙入口常被称为正门,这源于寺院多建在山林之中,因而得名正门。
那寺庙的核心建筑,一般称作大雄宝殿,主要用来安放释迦牟尼佛的塑像。释迦牟尼佛的塑像有多种造型,例如体现悟道姿态的造像,也有展现讲经说法形态的造像,还有呈现直立形象的造像。
大雄宝殿里的神像有多有少,通常是一尊佛两位随从,比如释迦牟尼佛带着阿难和迦叶,或者是一尊佛两位菩萨,比如释迦牟尼佛配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有时是一尊佛四位随从,比如释迦牟尼佛身旁站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难和迦叶。
大殿里佛像的后面,一般摆放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这三位,或者也安放着海岛观音。
大殿两侧多供奉十八罗汉,也有的大寺供奉二十诸天。
寺院的构成除了那些核心的场所之外,还可能设有进行宗教仪式的厅堂,存放典籍的楼阁,以及供奉神佛的殿宇等设施。
法堂是用来宣讲佛法的场所,藏经楼是用来收藏佛经以及佛教相关物品的场所。伽蓝殿是供奉伽蓝菩萨的地方,他作为寺院的守护神,负责保护寺院的安全。
寺庙除了那些祭拜神灵的场所之外,还附带广阔的居住区域,配备多种便利设施,并且拥有部分独特的建筑和风景。
寺庙的核心居住区域大多位于中轴线以东,那里设有僧侣的住所、备餐的场所、用膳的地方、处理事务的房间、接待宾客的厅堂以及静修的禅室等。
寺庙建筑群里或许还设有报时用的钟楼和举行典礼用的鼓楼,也备有供访客投宿的房间。
在建筑与景观方面,特殊构造通常涵盖有高耸的院落与举行仪式的场所,还包括精心设计的园林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有的知名佛寺会在寺院后方左侧或右侧设置戒坛,用来进行佛教相关活动。另外,部分佛寺还设有专门的塔院,用以安放高僧的遗骸或保存舍利。
另有一些寺庙还特别在意景致环境的布置,借助栽种花木、配置水洼假丘等手法,能够形成一片安谧恬静的境界。
综上所述,规模较大的寺庙,其内部构造十分考究,并且设有多种用途不同的房间,里面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必须使用广阔的土地,而且许多寺庙依靠信徒的捐赠,难以维持自身的运作,在古代,它们需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来生存。
佛寺耗费众多土地资源,导致寻常民众丧失耕作机会,自身却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政府非但无法从其获取赋税,反而需要给予经济补贴。
像这样的佛寺太多的话,就会给朝廷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国家强盛时或许无碍,然而一旦资源匮乏或战事不断,便常有众多百姓脱离世俗,皈依佛门,以求规避赋税与兵役,进而造成劳力短缺,以及军队兵员匮乏的局面。
因此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朝廷因需增加财政储备和扩充军队,而发起的严酷排佛行动。
相比之下,庙的体量不大,占用的地面面积有限,而且庙宇内部一般只陈设神像,并不需要有人长期居住其中。
神像的设置一般较为简单,常见的只有少数几种类型,例如土地庙以土地神像为主,妈祖庙以妈祖神像为主,关公庙以关公神像为主,孔庙以孔子神像为主,等等。
庙在修建过程中,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土地,人力和财力。
完工之后,几乎无需维护,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不受干扰,国家的税收征缴和兵役征集也能照常进行。
因此寺庙与古代中央官署之间,一般不会产生冲突。虽然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取缔佛教的事件,但并没有所谓的摧毁寺庙的行为。
只是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太多的不合规淫祠和淫庙。
当地政府人士有所顾虑,部分不法之徒可能趁机牟利,致使民众承担额外负担,散布有害观念,损害社会风气,危及政权稳定。
所以会大面积地摧毁这些淫祠和淫庙。
最后再提一眼道教,他们那边的建筑是应该叫作寺,还是庙?
道教的建筑有着专门的名称,例如某某观、某某庵、某某宫、某某台、某某府、某某洞以及某某祠等。
诸如山西永乐宫,还有河南南阳玄妙观,以及泰山岱庙,另外泰山碧霞祠,并且四川鹤鸣山鹤鸣观,再者安徽齐云山太素宫,都是例子。
道教建筑的规模也是属于比较大,但一般没有佛寺那么大。
【结语】
总之,寺庙彼此间,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存有明显不同之处。这种区别,要细致说明,会比较复杂,普通人难以立刻明白。
如果通俗地说明,本地的鬼神和历史名人,多数是在庙宇中供奉的,而外来神明,如来、观音等,则大多在寺院中供奉。而且,寺院的规模,通常比庙宇大得多。
不过因为诸多历史条件的交互作用,现在许多人已经把佛寺和道观混为一谈,不再加以细致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