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奢华风:祖坟变豪宅,清明祭扫成团建活动
清明时节,原本打算随便寻个墓穴,备些简单的供品,拿把铁锹和一把扫帚,怀着肃穆的心情去悼念逝者。不料刚抵达陵园,便被一处与众不同的场面给惊住了——前方三十米远,一座如同出自建筑期刊的“墓园宫殿”熠熠生辉,那排场,简直比我老家宅院还要威风!
踩着光洁的墨色石板向前行进,我无意识地点了点那双沾着泥点的便鞋,暗自思量:这哪里是去祭奠先人,倒像是去观摩示范建筑了!那墓园面积超过二十平米,四边花草打理得整整齐齐,就连上头的遮阳设施,用的都是那种顶级的野外帐篷,在日光下透着不张扬的亮光。
这家人的“祭扫队伍”着实令人惊讶。小女孩手握特制的小块布仔细清理墓碑,大舅挥舞着高压水枪冲洗地面,就连三岁的小外甥女也被指派去收集落叶,全家齐上阵,职责分明,景象十分壮观。一位衣着整洁的中年男子在一旁观看这支“清洁队伍”的熟练动作,禁不住拿出名片:“你们是否承接清洁服务业务?”我是附近婚庆公司的…”
看到旁边的“经济适用墓”坟头长满了杂草,相比之下,这边的“豪华别墓”却非常光亮,可以清晰地映出人的影子,这种鲜明的反差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不得不承认现在连墓地行业也变得异常激烈了。
后来跟陵园老张攀谈得知,近些年对高级定制墓穴的需要大幅增长,去年的销售量比前年激增了四十以上。不仅需要符合“前有靠山后有水”的风水要求,还要配备防滑地砖、智能排水装置以及照明设施。老张表示:“如今的客户要求颇高,不仅活着时要住进好房子,离世后也要住进‘好墓’,需要能够体现地位的。”
这家人供奉的祭品都是上等物事,一整盒外国进口的车厘子,那瓶飞天茅台还是原封不动的,旁边那些精巧点心,单是看着就价格不便宜。相比之下,我手里那几朵枯萎的菊花和散乱的香烟,顿时觉得拿不出手了。
记得去年我表妹在网上买了电子蜡烛,结果被家里的长辈责备得无地自容,长辈们说祭拜祖先应该郑重其事,怎么能用这种虚拟的替代品呢?反观现在这家人,已经在商量接下来要不要安装太阳能装饰灯了,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真是太大了。
最令人震惊的是,当那家人准备离开时,一位四十多岁女性正与陵园工作人员争执,她强调说每年缴纳的管理费数额可观,为何墓园里那棵松树长高三厘米却无人修剪,这显然违反了他们签订的VIP协议内容!
我停住了,原先以为祭拜祖先的最终方式是祭扫活动,没想到竟然变成了管理房产事务,这事儿倒也说得通,古人悼念逝者能在墓旁搭棚住上三年,如今人们出钱请高级家政师傅打理生活,似乎也顺理成章。
返程途中,我反复思量:这种铺张的祭拜活动,是流于表面还是体现对先人的敬重?古人有言“慎终追远”,也许如今物质生活提升,人们对于缅怀先人的方式也出现了创新形式?
或许,这恰恰体现了现代人潜意识里对消亡的忌惮和对湮没的忧虑?就像某部动画影片所言:生命的终结并非真正的死亡,而是无人知晓你的存在。那些华美贵重的排场,或许正是活着的人借助物质途径来抵抗忘却的表现?
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00后乃至10后的人负责祭拜仪式,会不会有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祭拜的形式,或者直接用机器人代替去扫墓?科技进步得这么迅速,也许将来真能做到“云端祭奠”,不用出门也能完成悼念。
离开墓地时,落日将那处人家的深色石质地面照得亮黄,从远处看去,这片寻常的坟地中,那个特别区域特别显眼,仿佛在无声地说明:人死之后,社会地位的差别依然明显。
你有什么想法?纪念祖先应当坚守老派的简单仪式,还是能够顺应潮流增添些新意?纪念先人的核心意义何在?期待在讨论区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