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墓坐落在贵州省大方县城北部的云龙山脚下、乌龙坡顶端附近的洗马塘边,在清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领兵征讨“南蛮”和“水西”之际,奢香墓及其配套设施均遭受战火破坏。到了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奢香的后代安淦辛向大定府提交了修缮申请,随后大定知府和黔西知州负责组织,对奢香墓进行了局部修缮。1979年,奢香墓得到了初步的修复工作。而到了1985年,奢香墓则得到了正式的重建。1964年,贵州省政府将奢香墓确定为省级的文物保护地点。到了1988年,该墓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修缮一新的奢香墓,其规模与构造均已重现旧观。该墓占地达两万平方米。墓围以石块堆砌,封土高达4.5米,直径6米,周长为18.84米;其设计采用须弥座形式,由九层围石组成,每层由36块精选的白石铺成,数量是九的四倍;第六层圆围由九块九柱构成的高浮雕,柱头饰有虎头纹样的图案,板面则绘有九条龙与九只虎的变形图案;而第九层圆围则以瓦筒装饰,由72个瓦当虎面浮雕构成。
墓前地势之上,巧妙地建造了两座石砌的堡坎,形成了一处劳动力石平台,其高度均为1.5米;其中,第一平台长度达到46.8米,中央是9级宽9米的踏云梦山阶梯,两侧各有3块厘米高的栏板立柱浮雕;平台两侧装饰有36块厘米高的白石双面虎头纹浮雕栏板,以及38根厘米高的白石虎头圆雕立柱;第二平台长度为23.4米,中央同样设有9级踏垛,两侧各安装了3块栏板和3根立柱,左右两侧平台继续镶嵌了18块栏板和20根立柱。在第一平台的中轴线上,矗立着一座墓碑,其高度为3.6米,宽度为1.45米。碑面上镌刻着彝、汉两种文字结合的“明顺德夫人摄贵州宣慰使奢香墓”字样,每行14字。而在碑的背面,则刻有赞美奢香夫人的五言诗,总共有248个字。在第一平台两侧,各有一对石狮,它们的高度均为2.6米;位于平台前的神道,宽度为7米,长度达到70米,两侧各立有一对华表,整体高度为6.4米。华表底部设有16块16根白石浮雕护础立柱栏板,华表顶部则是云鹤的高浮雕装饰,顶端安置有坐兽。墓地的四周被仿古马前汉墙环绕保护,内部设有水池、亭榭、石栏、小桥、花树和草坪,共同营造出一个宜人游览和欣赏的静谧环境。
奢香夫人,生于1358年,卒于1396年,彝族人,名舍兹,别称朴娄奢恒。她,元末明初的杰出女性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为巩固地方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女性。在元朝至正十八年,即公元1358年,奢香在四川永宁降生;她是四川永宁宣抚司和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家族的成员;同时,她还是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陇赞·蔼翠的妻子,婚后她经常协助丈夫处理政务。到了明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蔼翠不幸因病去世,由于儿子尚幼,年仅23岁的奢香毅然肩负起重任,接管了贵州宣慰使的职务。奢香夫人接任贵州宣慰使一职后,着手修建道路,设立驿站,从而打通了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加强了边疆政权的稳定,并推动了水西地区以及贵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到了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奢香夫人不幸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八岁。
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往祭奠奢香,并在洗马塘边敕令修建陵园与祠堂。他曾高度评价奢香夫人的贡献,称其“归附之功,胜过十万精兵”。奢香夫人,一位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身为民族首领,在强化对西南地区统治的背景下,为贵州的建省奠定了基础,并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统一事业起到了维护与推动的作用。交通状况的优化推动了水西地区的经济增长与文化互动,加强了西南边陲的稳定,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她致力于提升本民族的文化、吸收汉文化的精华,进一步推动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