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的住所坐落在山西省定襄县东北方向22公里处的河边村。该建筑群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历经三十年代,直至2019年才告竣工,历时长达2019年,耗用了140万两白银。建筑群整体朝东向西排列,原本的长度为135.2米,宽度为119.7米,占地面积达到了61834平方米,拥有近30个院落,以及超过800间房屋。现有18处院落,共计575间房屋,占地总面积达38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8000平方米。整体布局划分为上下两院,东西两侧分别设有花园。以下是小编为您精心准备的阎锡山故居导游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阎锡山故居导游词
在此期间,相继落成了都督府、得一楼(亦称昌春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等共计二十七个院落,其中房屋数量达到近千间(目前保存有七百余间),整体占地面积超过33000平方米。
东西花园的规模尤为壮观。沿着石沟街向南转个弯,便可见一条宽九米、长五十米的大道,道中坐落着一座宽敞的东门厅,即东花园。昔日,这座门厅之上曾高悬一块巨型门匾,匾上镌刻着“文沱草庐”四个苍劲有力的颜体大字。“文沱”寓意着文山沱水的意境。
踏入大门,便来到了东花园中的这片院落。这里是阎居里最宽敞的院子,四周环绕着厅堂,中央则是花坛、假山以及喷水池(不过假山和喷水池已经损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影壁,其正面刻有孙中山先生当年赠予阎锡山的手迹“博爱”二字),阎锡山早年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得以结识孙中山先生。武昌起义爆发时,他率先响应,这成为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去年武昌起义爆发,短短半年便取得了胜利,这实乃山西之力,阎百川之功劳。若非山西起义,切断南北交通,天下的局势恐怕仍难以预料。据说,中山先生对阎百川的这番肺腑之言赞誉有加,而类似这样的评价,阎百川恐怕是唯一一人。当年南北议和之际,孙中山途经山西,阎百川特地前往娘子关迎接。院落四周铺设的是由条石、鹅卵石和青砖精心铺就、雕刻而成的车马环行便道,上面还装饰着各种图案。院子的东北角另有一座喷泉,其直径超过十尺,全由青石精心雕刻而成。四周的围栏上装饰着各式花卉和人物图案,栏杆顶端则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石狮。清澈的自来水沿着中间高达四米的盘龙石柱(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流淌,使得莲花座上那只栩栩如生的顽皮小石猴仿佛在嬉戏般喷水,与院中中央的喷泉和假山相得益彰,形成一幅有趣的画面。遗憾的是,这些石雕在“文革”时期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这个院子,据传曾是阎锡山的副官、卫兵等人的居住和办公场所。
走过一院东厅的中央通道,便来到了东花园的第二个院子。这个院落相较于第一个院落面积略小,然而在建筑上却显得更为豪华与庄重。院中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明柱、鼓墩、飞檐、斗拱等,层层叠叠、细腻入微,充分展现了晚清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据传,此院落建成后,阎父书堂,继母陈秀卿曾在院落正厅短暂居住。
阎锡山故居的建筑风格中,一个显著特征是东方为尊,各院落中的东向房屋普遍高于其他方向的建筑。这主要得益于镇东河边的那座规模适中、风景秀丽的文山,它不仅是当地的风水宝地与象征,也是村民们的精神支柱和自豪的源泉。人们常说的“依山傍水”或是“文山钟灵,沱水环绕”,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他们内心的满足与自豪。
掌握了当地建筑中的传统习俗,便能轻易明白二院东大厅之所以建造得如此雄伟壮丽,该大厅分为上下两层,其正面的厅堂曾是阎氏家族进行会议、接待贵宾以及举办宴会的地点。在1934年12月17日,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不幸去世,灵堂便设于此处,为期一个月的悼念活动期间,整个院子里布满了金人银马、雪山素海,终日香烟缭绕,笙管声声,场面极为宏大。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理人、山西政府主席徐永昌,以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的代理人、军政部长何应钦,均莅临此处,表达深切哀悼。从现存的历史照片及丰富文献资料中,我们得以窥见阎府昔日的显赫声威。沿着东大厅一侧的通道前行,便是东花园中的三院。相较于前两院,它规模较小。然而,在建筑艺术上,它却显得更为精致,工艺考究。仅就四面厅堂的基础而言,其底座皆由青石精心雕刻成莲花形状,即所谓的须弥座,从中可见主人在财力与工匠技艺上的不惜投入,追求极致的完美。在正厅的门楣上方,至今仍可模糊辨认出“当仁堂”三个砖雕大字,这或许寓意着天命降临于斯人,自己理应担当重任,主人那份自信与满足之情显露无遗。
东花园三院的正厅后方,藏有一个相对隐蔽且规模较小的院落,那里是阎锡山常用来办公的场所。相传,他每次驾车返回,无需穿越外界的大院,便能将车辆驶入后方的车道,行人则可通过侧门直接步入这个小院内的正屋,稍作休息。若有访客欲见,无需绕行至院外,只需沿着小院中那流光溢彩的回廊前行,即可抵达前面的正厅(亦称当仁堂),在那里接待宾客或处理公务。在他父亲料理丧事期间,他一直居住于此院中。此外,还有一个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冯玉祥在冯阎倒蒋事件发生之前,即1929年10月至1930年2月,被阎锡山软禁在其岳父所在的五台建安村期间,曾短暂居住于这座小院。经过初步的考证,这个传说或许并非事实。
三吉院偏东南方位,一座三层高楼如今矗立于此,底层是宽敞的三孔窑洞以及通往楼上的石阶通道,而上两层则由青砖精心构筑。楼顶铺设着平整的方砖,游客可登高远眺,四周山峦与远处水流尽收眼底。然而,从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来看,这座楼显得有些不协调。经过考证发现,这座楼的顶部过去与周边建筑相似,同样采用飞檐翘角、通瓦板的结构,使得人们无法直接登顶。阎锡山曾在此居住。1937年9月,日本侵略者侵犯山西,两个月后太原失守,河边阎锡山的故居亦被日军占领,导致该楼遭受了严重损毁。目前楼房的顶层部分,是在解放后由设立于此的忻州地区疗养院进行重建的。当地的老百姓一直将其保留至今,原来在文革之前,这些石刻已被人为地涂抹上泥灰。到了“文革”时期,上面又写满了领袖的语录,因此无人敢擅自破坏。就这样,这些石刻得以神奇地保存了下来。
阎锡山旧居这些建筑群,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其格局之变幻莫测,令人称奇。这些建筑不仅是探究阎氏家族兴衰变迁的宝贵实物资料,更是阎锡山在政治生涯中起伏跌宕的历史见证。此外,它还以其鲜明的民间风情和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风格,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及美学价值。尤其是那些技艺高超的石雕、砖雕、木雕,更是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这座旧宅被众多主要建筑下的地道和地下室所环绕,披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
[]此外,特请全球知名的天津“泥人张”雕塑研究所的技艺精湛的工匠们,细致地塑造了朱德、蒋中正、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众多历史人物的蜡像,生动地展现了昔日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中上演的一幕幕历史戏剧。据悉,这座楼曾被称为“红楼”,亦称作“七星楼”。
东花园之对面,坐落着西花园。相较于东花园,西花园的面积明显缩小,且损毁程度更甚。相传,此处曾是阎锡山次子阎志宽(年仅二十岁便不幸离世,其遗孀赵绣锦、子女树楹、树榕现均定居美国)举办婚礼之地。目前,仅南窑及位于西侧的双层电影院得以完好保留,其余建筑则逐年遭受破坏。那座颇具价值的西花园门厅与东厅,竟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发布的前几个月遭到了毁灭,这实在让人深感惋惜。
游客抵达东花园南窑的外墙,以及三院大楼的外墙,常常流连忘返。因为这些地方至今依然保存着十八幅阎府的家训石刻,内容涉及交友持家之道,以及善德治学的理念,皆是阎锡山的言论。人们不禁好奇,这些遗迹是如何在十年浩劫中幸存下来,直至今日?原来,在文革之前,这些石刻已被有人用泥灰抹去,文革期间,上面又写满了领袖的语录,因此无人敢轻易破坏。就这样,这些石刻就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
纵观阎锡山旧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它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尢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
1988年秋季,山西省相关部门在此地着手打造民俗博物馆,随后逐步建成了涵盖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编织、竞技、绘画、纺织、造纸、饮食、服饰、民居、信仰等多个领域的90多个展室,这些展室生动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此外,特别邀请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天津“泥人张”雕塑研究所的技艺精湛的工匠们,他们精心塑造了朱德、蒋中正、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众多历史人物的蜡像,生动地展现了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中曾经上演的一幕幕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