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安吉龙山源官网-安吉龙山源公墓-安吉龙山源陵园

   墓园地址: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

   官方热线: 021-55381115

   24小时热线:182-21212399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55381115, 182-21212399(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安吉龙山源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帖氏宗谱序:先人和庵礼庭帖嘉会老先生所撰

发布时间:2025-06-12 17 浏览: 43

追溯根源、追寻血脉。探寻家族姓氏的起源,寻找先祖的安息之地,成为我们帖氏子孙的共同愿望。

我怀着由衷的敬意,多次细致地阅读了家兄推荐的帖氏宗谱;这部宗谱由先辈及庵礼庭(帖嘉会)老先生编纂,并由他的四子宝书进行修订,五子升书编排次序,以及嘉会先生亲自撰写的前言;附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帖升书先生的跋文;应州知县李恕亲笔题写的“世泽绵长”;癸巳年(1893年)进士岳怀宾为帖氏家谱所作的序言;丁酉年(1897年)科拔贡生张凤鸣所撰序文;1977年,我的叔父帖纪麟、帖纪常、帖纪云(字幼轩)续写的序言;1989年,纪云为家谱追加的续序;2004年3月18日,我的兄长帖葆国续写的新序。这些珍贵的史料,真实的记录了帖氏家族的历史变迁。

国家有历史,家族有家谱。有了历史,我们才能明白朝代的兴衰变迁;有了家谱,我们才能了解家族的起源和传承。树木有了根,才能枝叶茂盛;水源有了源头,才能水流不断;人类有了祖先,才能繁衍生息。

追溯渊源,查阅族谱。族谱中记载着先辈的功绩,优秀的传统,激励你继承并弘扬,使之流传久远。缅怀先人,民风得以淳朴。族谱有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缩短家族成员间的距离,加深血缘联系,汇聚血脉力量,因此,一个家族十分需要拥有族谱。

若非前辈们遗留下这些珍贵文献,先前的帖氏族谱便只能沦为一张空白的纸张。经过反复研读,对照史料,相互验证,外出实地考察,以及深思熟虑。

我有以下几点认知:

一、 首谱由帖升书先生完成。

此谱源于光绪年间,即1893年至1896年,距今已有116载。系升书先生的父亲帖嘉会(字礼庭,号和庵)所创,他依据堂弟希曾所构的宗支草本,并参考了黄巍墓碑的记载,虽草创未竟,却不幸先逝。后由升书先生继承遗志,将其完成。1977年,升书先生的子女纪麟、纪常、纪云负责编纂家谱,到了1989年,编纂工作由纪云接手,而2004年,纪麟的儿子葆国继续进行了家谱的续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帖氏家谱。在谱序中,进士岳怀宾这样写道:“自明朝开始,家谱得以收藏,但存世者寥寥无几,十中不过二三。即便是官宦之家,也普遍存在谱牒缺失的情况。尽管时间相近,但由于源流久远,世系难以追溯。”由此可知,在明朝以前确实存在家谱,但在编纂当前家谱时,已无法查考到之前的家谱和世系。但,这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二、 关于帖姓和家族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在和庵礼庭(帖嘉会)老先生所撰序文中,岳怀宾先生在癸巳年(1893年)的进士序中,以及张凤鸣先生在丁酉年(1897年)的科拨贡生序中,均有提及:帖氏的祖籍位于山西平阳府的洪洞县,始祖世英公在明成祖时期迁居至应州城西的黄巍村。然而,他们并未透露出这一信息的依据。至于洪洞县的历史渊源,他们同样没有加以说明。

2、 帖姓系帖木尔首音。

岳怀宾,1893年进士出身,在家谱序文中提到:“帖姓,世人鲜有听闻。唯有元代,出现过皇孙帖木尔,以及扩廊塔失等与帖木尔同姓之人。帖姓之由来,或许便是以名作为姓氏的象征。帖姓家族,世代为官,且家谱流传。自石敬塘(892-942)之变,即元朝之前,已有家藏世谱。换言之,在元朝之前,帖姓家谱与帖姓就已存在。”岳进士说,帖姓是取帖木尔之首音为姓,不知根据是什么?

3、 是铁铉的后人。

在1977年的续谱序言中,纪麟、纪常、纪云提到了关于铁戈夫的传说。这位铁戈夫,正是代县正下社村的一员。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同时也是一名党员。由于历史原因,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极端左倾的年代,他不幸被监禁了整整八年。他是村里的资深长者。1976年,他离开了人世,成为了正下社村铁姓的第十二代传人。据他所述,正下社的铁家与大黄巍的铁家原本是同一家族。他们都是明朝建文年间铁铉的后裔。他补充道,在明成祖时期,姐姐带着年幼的弟弟逃离了代县,最终抵达了大黄巍村。根据我在代县正下社村的实地考察,他们很可能是由凡寺铁家会村逃亡至大黄巍。代县的铁姓,原本居住在凡寺铁家会村,在明嘉靖年间(1522-1572),由于家族庞大且事业兴旺,遭到了他人的欺凌,于是搬迁到了正下社村。这两个村庄相隔仅有20里的距离。代县铁氏家族已传承至第十七世,若将铁家会的约一百五十年历史,即大约六世相加,那么其世代与大黄巍帖家族的二十四世在时间上、世代上均实现了吻合。

据我所想,在明成祖的时代,铁家会中应当是有一位姐姐和两位弟弟。其中一位弟弟留在了铁家会,而姐姐和年幼的弟弟则迁徙至大黄巍。后来,这位年幼的弟弟在当地安家立业,并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应县帖氏家族。

2012年3月21日,我专程前往代县进行了一次考察。抵达县城后,我四处询问,最终得知铁姓居民主要居住在哦口镇的正下社村,该村铁姓家庭约有七八十户。在代县,铁姓仅此一村。铁戈夫已经离世,他的侄子名叫铁建昭,前村长是铁继文。当天下午,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铁戈夫的孙子铁兴国居住在大同,后来我也与他取得了联系并见面。他们提及,铁姓的居民最初定居于凡寺县的铁家会,那个村子至今依然存在,只是已无铁姓之人居住。

2012年3月24日那天上午,我成功找到了铁戈夫的孙子铁兴国。他向我透露,家中原本拥有众多资料、文稿以及字画,但由于他爷爷曾遭受不公审判,在文革期间,为了规避可能的牵连,这些物品都被销毁了。目前,家中仅存一本铁氏家谱。至于铁姓的起源,他爷爷口述的传说,他已无法清晰回忆,既不清楚,也找不到确凿的依据。尽管如此,他确实曾听闻过他爷爷讲述过这些故事。

铁兴国提到,有一个说法是铁姓原本是赫连姓,因赫连氏曾是少数民族国王的监察御使,其人正直无偏,铁面无私。国王曾言,赫连姓不妥,铁姓更为适宜。于是,他们改姓为铁。他坚信,铁姓的起源与此有关,与帖木尔无关。此外,他还提及,现今济南尚存铁铉的铁公祠堂。

1989年,纪云在其续谱中记载;1987年,来自安徽怀远县帖沟村的族人帖春岚,历经长途跋涉,专程前来寻根祭祖。在得知自己是铁铉后人的传说之后,帖春岚曾专程前往南京博物馆,查阅有关铁铉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1989年,纪云在续谱序中记载,春岚传承,一位子孙远赴准北定居,世系中流传其有两子,其中一支可能逃逸,去向不明。铁戈夫在谈论中提到,另一支逃至晋中,恰巧与姐姐相遇,长居代县,深知家事原委,后来年幼者跟随姐姐迁往应地黄巍村。因担忧罪行,是否为铁铉的后代?害怕明朝人追杀?于是改姓易帖。

这究竟源自何处?洪洞之说的依据何在?若原本是凡寺之地,却声称来自洪洞,这其中必然有所隐秘。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恐怕是担心遭受追杀。声称来自洪洞,或许是路过此地,因在洪武年间,众多人从大槐树下迁至此地,于是便借此机会,混淆视听,以遮掩真相。在我看来,从凡寺县而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凡寺县定居之后,却为何又选择逃离?或许是身份暴露,亦或是为了拓展势力范围,以保留自身实力。代县居民知晓铁铉的后人身份,而大黄巍人却对此一无所知。这显然是吸取了凡寺县的教训,闭口不言,严守秘密。声称来自洪洞,以便混淆视听。逃至凡寺县北部的雁门关外,一个偏僻荒凉之地,官兵难以搜寻。铁铉在36岁时不幸离世。彼时的孩童,年纪尚不足十四五岁。由于身份之谜无人揭晓,他们便在大黄巍村开始了长期的隐居生活。

来自凡寺县吗?是否是铁铉的后裔?大黄巍村并无相关史料记载,甚至连一个传说都未曾流传。文人帖升书先生、进士岳怀宾先生,在他们的谱序和跋文中并未透露任何信息,这表明他们对此一无所知。等到朱棣退位,那位幼者也已年过三十,按理说应该无所畏惧。然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仍旧隐姓埋名,这或许也是一种可能性。

帖凯武提到,有一位姓帖的人曾向当时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铁瑛寄去一封信,询问他们是否同宗。铁瑛在回信中表示,无法确定帖姓和铁姓是否出自同一血脉。此外,还有一个传说流传下来,讲的是古代有铁姓的人曾向北迁移。

我经过分析得出,这位年轻人正是世英公的后裔。他应该是铁铉公的第三个儿子。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推断,安徽的家族文书,河南的铁家,代县的铁氏,应县的家族文书,它们都属于同一个家族。

始祖世英公的迁徙路径应当是:自山东济南出发,途经洪洞,再抵达晋中、凡寺以及大黄巍村。

大黄巍帖姓的渊源是否与铁铉(其生平事迹有记载)家族有关,这一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和核实。先辈们在族谱中对帖姓的起源并未给出明确的结论,尽管后继者经过数十年的探访和调查,仍未找到确凿的答案,因此,这一谜团还需留给未来的研究者去揭开。

三、应县帖氏家族之繁衍发展

1、明成祖年间帖世英迁居大黄巍村。

庵礼庭(帖嘉会)老先生在序言中提到:在明朝成祖朱棣(1403至1424年在位)统治时期,世英公迁移至应地黄巍村定居。至今已有超过六百年的历史。我的父亲也曾向我提及,我们的祖籍是本省的平阳府洪洞县。我们常常吟诵的那句,“询问我的故乡在何方?山西洪洞的大槐树”,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至1398年在位)在洪武年间颁布的迁民政策。世英公迁至此地之后,在明成祖统治时期,并未听闻有关于迁民的法令,因此并非源自洪洞大槐树下的迁徙,亦非全国性大移民时期所迁,而是确切地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迁移至此。1995年,我前往洪洞县大槐树纪念馆查询外迁的姓氏,却发现并无帖姓的记录。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建议我支付10元人民币,声称可以为我添加此姓。然而,从他们所说的原籍为洪洞县来看,这种说法显然缺乏依据。

二世将家族分为两支。在升书公的跋文中提到:自从始祖搬迁至此,二世便将家族分成两派。长门这一支子孙繁衍,世代居住在黄巍村,而次门则至九世凤台公(名帖如竹)时,将墓地迁至东坟。这大概就是黄巍村族人所说的西门和东门。世英公的长门帖宣坟位于西坟园,而次门的帖聚从九世凤台公开始,墓地便设在东坟园。长门属西门,次门属东门。

应县的帖氏家族,由此而繁衍发展至今。

十四世祖先迁往张家营定居,十五世则迁至大营村,十六世又迁往薛家营。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十三世祖名增生帖学谦,字逊庵,他是凤台公的玄孙,其夫人姓刘。这位公的墓碑位于大黄巍东坟,不幸在1976年被曹庄铺的人盗走,用来磨面。然而,到了2005年,族人成功找回墓碑,并将其重新立回原址,碑文与家谱内容相符。碑上记载他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密、次子倡、三子及和四子俸。钦斋公帖密与他的三弟、四弟一同搬迁至张家营定居。帖密的次子,十五世的帖兴基,后来又从张家营迁往了大营村。而帖密的长子,十六世的应龙公,也由张家营迁至了薛家营。在升书先生的跋文中提到,应龙公(痒生、帖雯、曹、解、刘、余氏)曾迁移至薛家营村。

为什么搬迁到张家营?

帖学谦身为增生,即秀才中的佼佼者,能够就读学府,这表明其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他的子女并非因生计所迫而搬迁。查阅家谱可知,帖学谦那一代共有53个兄弟,而他的子女辈,即第十四世,兄弟同样有50人。如此众多的兄弟共同居住在一个村落,人口密集,土地有限,僧多粥少,这极大地制约了家族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得不有一部分家族成员选择搬迁,分散居住。帖学谦的三个儿子,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了迁移至自己庄园(帖庄)周边的张家营,一个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定居。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他们做出这一决定的关键因素。查阅升书先生的家谱,可以发现在十七世之前,黄巍帖氏家族中读书人众多,既有资政大夫、通议大夫,也有诰封二品、赐封三品的高官,还有耆宾、介宾等荣誉。这充分表明,当时帖氏家族并不存在生存困境。在1949年之前的百余年里,民众生活困苦,家境贫寒,这一状况贯穿了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其主要原因在于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得百姓生活艰难。换言之,若国家不能安定,民族无法繁荣,那么家庭和家族的兴旺也就无从谈起。为了防止战争,实现安居乐业,我们必须中华儿女齐心协力,长期不懈地努力,提升国家实力,共同创造辉煌,方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3、帖泰宝迁居山阴县荆家庄。

泰宝公在12岁时离开了大黄巍村,前往荆家庄做了长工,自此便定居于此。如今,荆家庄的帖氏家族已经繁衍至九代,据此推算,泰宝公应该是第十四世。他们的家族迁徙已有大约200年的历史。然而,泰宝公的记录与家谱中的旧信息并不相符,因此只能依据荆家庄帖姓的世系来进行排序。

4、十六世帖虎迁居左云县范家寺村。

2012年7月7日,我和帖其如特地前往左云范家寺村(这个村子因挖煤导致整体下沉,全体村民迁移至县城西部),目的是联络帖氏家族的后人。根据村里的传说,帖虎第十六世因灌溉田地时引发了一场纠纷,于是他从大黄巍逃至范家寺,并从此定居于此。如今,这个家族已传至第八代,人口超过一百。由于帖虎的记载与家谱不符,我们只能按照范家寺帖姓的世系进行排列。

四、把家谱续全。

家谱上的名单并不完整。以我的曾祖爷爷帖化全为例,他曾得到嘉会先生的兑地证人的帮助,然而在嘉会先生编写的家谱中,却无法找到帖化全的名字。在我们村里,与化全公同一辈或更高辈分的人中,有很多人的名字在家谱中同样无法寻觅。

帖化全乃帖学谦的后裔子孙。从东坟园中帖学谦的墓碑可以得知,帖符(帖化全之子)的墓地位于帖学谦墓之南,相距22步之遥。依据墓地与墓碑之间的距离计算,这与家谱中的排序完全一致。尽管帖化全的父亲和祖父在家谱中无法找到对应的位置,但他的曾祖父帖倡(其余三位兄弟迁往张家营)的身份在家谱中有所记载。帖倡的墓碑位于帖化全墓地之上。帖倡育有两位子嗣,长子名为帖正元,次子名为帖正亨。正元与正亨的十位孙辈,其名字中均含有一个“全”字,这与化全之“全”字不谋而合。据此推测,其中一位当是帖化全的祖父。在帖化全之上,尚有帖二喜这一人物,他或许是正元与正亨的儿子。正元之子名为帖云,字油然;正亨之子名为帖雷。至于二喜是否是他们的小名,或者有其他原因,我未能详查。二喜这个名字不可能是化全的乳名。若真有人,相隔八年才买地,不会使用两个不同的名字。二喜这个名字在十六世中,查阅家谱时并未发现与之相似的名字。我认为,二喜应当是他的乳名。若真是乳名,按照常理,称呼为二喜,那么应该还有大喜,这表明二喜是家中排行老二。我推测帖云可能是家中老大,帖雷则是老二,因此二喜很可能是帖雷。这样的推断与辈分、家谱以及坟园的记录相符。因帖二喜买地的契约放在我家,我就这样推理了。

续写家谱需跟上时代步伐。古时候的家谱中,女儿的名字往往不见记载,妻子的名字则常常被一笔带过。娶进家门的新媳妇成为家族的一员,而远嫁的女儿则被视为血脉相连的亲人。此次女儿也需被纳入家谱,而对于那些成就卓著的女儿,更应着重介绍。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母亲的遗传基因并不逊色于父亲。在抚养孩子和操持家务方面,母亲往往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没有母亲,即便有父亲,我们也无法存在。鉴于男女平等的原则,母亲和父亲理应受到同等对待。

考虑到岁月的久远,在几十年前的动荡时期,众多家庭因搬迁、通讯不便等因素,或许在此次修谱过程中仍有部分族人未被收录,敬请本人或知晓此事者,在得知后及时与族人取得联系,以便尽快将遗漏的族人信息补充完整。

五、向先人学习。

古人的书法技艺、选字用词,精确且富有深意,令人自愧弗如。这些序言与篇章均系手笔所书。字迹端方正直,庄重而俊美,无一字涂抹修改,从中可见,他们在学术研究上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展现了何等的认真与细致。相较之下,现代人书写文字、撰写文章难以望其项背。为了保留其原貌,特意全部影印于前,以供后世学习者、欣赏者借鉴。此举措旨在启迪后人,激励他们奋发向前。

耕读之家,文化传承。翻阅家谱,瞻仰墓碑,耳闻传说,从痒生到贡生,再到文生、增生和国学生。翰林院外,廪生、小学、中学、师范、大学、研究生,代代辈出,勤于读书,致力于教育他人,帖氏家族堪称书香世家。

勤劳与好学,历来是帖氏家族的宝贵传统。在这广阔的天地间,若没有其他技能,凭借勤劳便能确保生计无忧。古人曾言:“世间万物皆平凡,唯有读书最为尊贵”。“书中藏有如玉的美貌,书中蕴有黄金的财富”。如今,若想改变个人命运,选择读书无疑是一条明智的道路。家谱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启示,这也是续写家谱的一个重要意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繁荣昌盛呢?这是我们先人最盼望的。

历经岁月洗礼,诸多往事如烟,然而长江之水依旧奔腾不息。现今,我国风调雨顺,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帖氏一族,在续写家谱、传承历史的过程中,必须铭记家训,努力开创未来:致力于耕读传家,勤劳培育后代,保持忠厚老实,坚持耿直实干,孝顺父母,倡导勤俭和谐的生活方式。黄金虽贵,但书籍才是无价之宝;世间万物终将归于虚无,唯有善良之心永存。唉,天地永恒,然而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光,努力拼搏。我们要追求文化,设定目标,奋发向前,帮助弱者,救济困苦。为了千秋万代的荣光,我们要报效国家,振兴家族,光耀祖先,共同繁荣我中华。

六、祭奠先祖,传承文明。

帖姓的根源悠久且深远。帖姓之人,或许源自元代皇室,或许是帖铉的后裔,亦或是赫连氏的一脉。这些动人的传说,激励着当代的帖姓子孙,对祖国忠诚,对人民忠诚,致力于维护民族的和谐与团结,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不懈奋斗。

应县帖氏家族已传承数十代,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稳定以及经济的蓬勃发展,帖氏家族也日益繁荣昌盛。这个在历史上的“百家姓”中未曾出现,仅在“千家姓”中略有记载的贫寒小姓,如今已繁衍至今。在我国广东、辽宁、内蒙古、陕西、安徽、河南、江苏等全国各地,都能找到帖氏后裔的身影,甚至宝岛台湾以及海外也有我们家族成员的足迹,这真是令人欣喜和自豪。

优秀的家谱、世代传承的家规与家训,需牢记于心,并持续传承与弘扬。传承优秀者,即是对不足之处的否定,激励子孙效仿先进。人生短暂,从朝至暮,书写着岁月篇章,继往开来,超越前人,世代延续,永无止境。

鲁迅曾言:“若有人逝去,无人缅怀,那便等同于彻底消亡。”若遗忘四代,实乃一大悲哀。我们的先辈为家庭辛勤付出一生,难道我们不该铭记,怀念他们吗?我们今日之成就,源自何方?我究竟是谁?难道不是他们吗?我家族历代涌现过哪些人物?他们又成就了哪些事业?这些,都应铭记于心。续写乐谱,它拥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能感受到我们的根脉所在。这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家族或姓氏,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传统的体现。

祭祖,有人认为,只要在世时尽到了孝道,心里有所慰藉,便已足够。然而,国家将清明节设立为法定假日,其目的在于提醒我们勿忘根源,缅怀先辈。因此,我们必须前往墓地祭拜,这是生者与逝者的交流,用以传达我们的怀念与思念之情。唯有将祖先铭记于心,我们才能在子孙后代的心中永存。先人的形象与声音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若先灵有知,定会因我们的幸福而欣慰。怀着崇敬之情前往墓地,心境便有了不同。在今后的言谈举止中,我们会更加小心谨慎,唯恐玷污了祖先的声誉,让父母蒙受耻辱,损害父母的颜面。于是,我们会更加规矩地行事。这种经历,实为一种独特的自我修养。

我建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撰写一篇作品,来回忆和讲述爷爷奶奶、父母亲的故事。这样做,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深情缅怀。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探讨子女如何孝顺父母,儿媳如何尊敬公婆。我们可以描述他们如何勤奋刻苦,如何取得卓越成就,以及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不平凡的历程。这些内容,对于续写家族史册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们也是激励和鞭策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我们应当缅怀祖先,同时也要尊敬父母。孝顺是所有美德之首,孝顺的行为应当及时进行。在世间所有不能拖延的事情中,孝顺父母最为关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提醒我们啊!

家谱详细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它如同连接家族长辈与晚辈的桥梁,对于家族血脉的传承、文明的延续以及激励后世子孙,都具有极大的益处。然而,在过去,由于许多后辈对自身与祖先之间的传承关系了解甚微,导致了辈分混淆、同名同字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同辈之间姓名完全一致的情况,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相传自十二世起,帖氏家族在取名时遵循的辈分排列顺序为:玉、学、仁、基、雨,嘉、书、纪、国、经,修、善、章、连、庆,时、德、懋、忠、卿。该序列共有二十代,一旦用尽,便需循环使用。在此,请各位在取名时参考此规则。

应当承认,就资历和学问而言,我恐怕难以胜任家谱总编的职务,然而族里的长辈们对我给予了极大的鼓舞与信任。远在沈阳的叔父帖善成多次激励、督促我鼓起勇气,怀揣热情,勇敢地承担起这一重任。我亦深知自己肩负着这份责任,敢于大胆地挑起这副重担。退休后的闲暇时光,让我有机会将这份勇气和热情付诸行动。我愿意投入大量精力,与大家齐心协力,将家谱续编得更加完善。

2012年6月30日,帖文等人发起,帖氏后人齐聚大黄巍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首次聚会。此次聚会,续写家谱编委会成员齐聚一堂,紧接着进行了第二次聚会。在2012年4月14日的第一次聚会上,我们曾在大同市国税局欢聚一堂,帖梅山热情招待,会议确定了编委会成员,明确了任务分工,并确定了各村的主编人选等项目。在此次聚会中,我们共同祭拜了祖先,参观了祖坟和古碑,相互交流心得,畅谈友情,传承了家族文明。对续写家谱提出了要求,并对整理古坟园,古碑提出了建议。

帖其如与帖迎红父子二人主动肩负起续修家谱的重任,包括资料的搜集、编纂、整理、出版以及校对等工作。帖迎红更是不辞辛劳,特意搭建了网页,精心编辑帖氏家谱,不仅分文未取,还自筹资金,毫无保留地付出了辛勤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父子俩的付出确实值得敬佩。

家谱编纂工程得到了众多长辈和同辈的鼎力协助与支持,因此得以顺利完成。我深信,众人的辛勤付出必能慰藉先祖,激励后世,这对推广家族文化、继承前辈遗志,实乃一件极具价值的大善举。

由于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我衷心期望阅读这部乐谱的家人和乡邻能够给予宽恕和理解,并以恰当的方式提供完善和补充;此外,本序文也得到了陆晨日、帖善成、帖其如、帖凯武、帖梅山、铁兴国、帖向前等众多人士的多次修订和指导。对于他们的帮助,我深感感激。

谈及家谱的续写,大家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帖梅山、帖其如、帖凯武等人纷纷提供了相关资料。帖荐国更是拿出了家中唯一的家谱,致力于续写家谱。而帖玉国、帖全国、帖纪有、帖善旺、帖善银、帖连壁、帖经魁、帖芳枝、帖文宽、帖凯等人则积极参与到家谱的续写工作中。此外,帖义、帖梓、帖善义、帖武、帖经仕、帖迎红等人也纷纷伸出援手,为续写家谱贡献自己的力量。出资者、劳力者、献策者,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续写家谱,这一举措成为了凝聚家族成员、促进家庭和睦的新动力。

序家谱是一件好事,要常续。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55381115
24小时咨询热线:18221212399(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55381115

182-2121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