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长城
古北口长城坐落于被誉为“燕京门户”的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该镇距离北京市中心约100公里。镇域内分布着三段长城,分别是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以及司马台长城。在这几段长城中,蟠龙山长城因其完好地保留了历史风貌而备受瞩目。景区内不仅有明代长城,还拥有北京市历史悠久的北齐长城,1680年建造的古御道,1025年建立的杨令公庙,以及建于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三眼井,还有流传着神秘传说的杨七郎坟。此外,还有1934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为缅怀在古北口长城抗战中英勇献身的抗日烈士而建造的“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等,共计大小30多处人文景观。
古北口在早期并未见长城的踪迹,而在战国、秦、汉时期,长城的路径则远远地绕过了古北口,向北延伸。直至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一条从西河(今陕西榆林河)至和山海关,长达三千多里的长城才途经此地,使得古北口一带得以拥有长城。然而,北齐时期的长城相对矮小,主要由土石堆砌而成,如今其遗迹已所剩无几。唐代时期,设立有东军和北口二守提,而金贞佑二年(即公元1214年),此地设立了铁门关。自明朝起,古北口逐渐演变成了一座雄伟的关隘。
在明朝初期,鞑靼贵州的统治者被推翻后,朱元璋派遣徐达等人负责修建居庸关、古北口、嘉峰口等地的城关,同时封他的第四子朱棣为燕王,并驻守于北京。西北的居庸关和东北的古北口,成为了明王朝首都的两大关键通道。到了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为了强化国防,明朝政治家张居正特地从南方调来了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和谭纶,以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谭纶担任蓟辽地区的总督一职,而戚继光则被任命为蓟镇的统兵将领。蓟镇所辖的长城,绵延一千二百余里,在戚继光的精心规划和亲自监督下,短短数年便建起了一道高耸的城墙,墩台遍布,烽火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
古北口与居庸关东西相望,构成了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草原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被誉为险峻之地,享有“地势扼守咽喉,天赐锁钥,依偎雄关”的美誉。根据明朝嘉靖三十八年祝增所立的一块碑文记载,古北口位于京城东北约二百里,即唐朝时期的幽州虎白口,毗邻各民族,地理位置极为关键,朝廷在此设立卫所和将领,将其视为重要军事要塞。提及天下险要之地,古北口必定位列其中。《密云县志》记载:“京城北部紧邻边疆,顺天府辖区内的松亭关、古北口关、居庸关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其中古北口关尤为重要。”
古北口处建有城池,横跨于两座山峰之间,南部紧邻大石岭,北部则与潮河川相接,城池的轮廓呈三角形棱角状,周长为四里三百一十步,设有三个城门。这座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78年),当时在此设立了守御千户所。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千户所被提升为密云后卫,并设立了三名指挥使、六名同知、五名指挥签事、一名指挥官,以及左、中、右、前、后五个卫所,共配备了三十六名正副千、百户。到了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此地又增设了古北口提调,该提调隶属于古北路参将的管辖之下。古北路下辖十五个关口,从东边的汤河口延伸至西边的乍儿峪口。沙岭口长城是新近发现的,它是古北路长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关隘,同时也是古北口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古北口长城的最高峰处,矗立着一座巍峨的敌楼。晴天时,登上这座敌楼,可以远眺北京城的全貌;而夜晚,则能观赏到北京城内闪烁的灯光。正因为如此,它被赋予了“望京楼”的美誉。
古北口地处辽金时期,曾是连接辽南京与金中都至中京、上京的重要通道。宋朝使者前往中京、上京,均需途经南京(现今的北京)的古北口。尽管清朝最终停建了长城,但古北口依旧成为通往蒙古草原及东北地区的必经之路。康熙帝在承德建立避暑山庄后,古北口更成为清帝往返承德、围场进行政治活动及处理政务的必经之地。
真正的长城,即古北口长城军事要塞,这一古代从未被攻克的坚固长城堡垒体系,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军事防御系统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