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间布局欠佳
殡葬设施构成地区发展规划的关键要素,其合理布局对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些设施与所在城市的整体规划风格及地域特色紧密相连,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上海公墓,福寿园,青浦公墓
1.1与城市空间缺乏有效互动;殡葬设施内设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单元;这些单元共同构成了城市殡葬服务体系;然而,在我国,殡葬设施各单元在空间布局的关联性方面并未给予充分关注。许多城市的殡仪馆、服务机构和墓地等殡葬设施之间关联性较弱,这些缺乏空间联系的殡葬设施在运营过程中往往出现资源浪费,且难以向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殡葬服务。
殡葬设施的空间配置不足,一些地方的设施内部布局显得不够合理,功能分区过于紧凑,办公区、祭奠区和员工生活区距离过近。这种功能分区过度的集中性,一方面不利于园区内的交通秩序,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另一方面,办公区域与悼念区在空间和情感上产生交叉,很容易引发不良后果。
2、土地缺乏科学合理利用
殡葬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不论是殡仪馆还是墓园等安葬场所,普遍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地表裸露的情况尤为明显,荒凉景象屡见不鲜。部分殡葬设施选址不当,未选择在城市外围,而是建在城区内部,这些建设地点正面临建设用地供需的尖锐矛盾,使得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受到严重影响,商业配套设施缺失,进而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某些地区未能有效执行国家殡葬政策,导致大型墓地建设超出标准;在部分山区,墓地排列整齐,缺乏景观设计,地面硬化过度,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还破坏了自然环境。
3、功能定位单一
在中国民众的普遍观念中,殡葬设施的主要作用是处理和安放逝者的遗体,同时为祭祀活动提供专门的场地。这类设施在特定的节日里才会吸引较多人群,而在平日里,人流量相对较少。尽管这些设施具备了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但其复合用途的开发仍有待进一步拓展。众多国家的墓地及其他殡葬场所不仅承载了人们基本的情感寄托,还在物质层面上增添了丰富的公共服务,有效地将殡葬场所规划成了集纪念、休闲旅游、教育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复合体。
我国殡葬设施在文化传承与教育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文纪念公园这一理念亦系近期方被引入,目前尚仅有少数机构对此进行过探索。然而,由于国内深受传统文化习俗及封建迷信残余影响,对于殡葬设施中娱乐功能的挖掘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相较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殡葬设施规划,我国在功能多样化方面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4、景观设计水平较低
殡葬设施的设计规划中,景观设计占据着关键地位。鉴于殡葬业隶属于民政部门特殊行业,该设施需具备丰富多样的功能。其中,景观设计作为承载多元寓意和文化深意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可以有效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缓解逝者家属的悲伤情绪。目前,我国多数殡葬场所多采用传统的企事业单位景观设计手法,大范围的地面硬化与铺设被普遍采用。在这些设施内部,植物景观的配置显得较为随意,植物种类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且缺乏专项规划。园林景观的造景深度和艺术层次感不足,空间层次的构建也存在不足之处。
5、生态功能被忽略
殡葬场所通常配备着相当广阔的绿化区域,这些绿地构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的斑块绿地系统,与城市中的各类公园绿地相融合,共同构建起一条连贯的生态廊道。通过精心设计,这些绿地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设计的理念应当贯穿于殡葬场所的规划与设计全过程。然而,当前殡葬设施及其周边环境的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设计的理念应用尚少,新型环保材料亦未广泛采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等环保型设计以及生态植物群落的构建也未见大规模实施,导致殡葬设施的生态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