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帝陵是西汉十一位皇帝的安息之地,属于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陕西省咸阳市和西安市境内。
西汉帝陵为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公元8年)这一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所建造的帝王陵墓,总共有11座,其构成要素涵盖帝陵、后陵、陵邑、陪葬墓以及丛葬坑等。
西汉帝陵的体量非常可观,风貌十分壮观,除了文帝霸陵,其他陵墓都设有高耸的封土和布局井然的陵园,整体位置比较集中,其中9座位于渭河之北的咸阳塬区域,而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则分别坐落在西安市灞桥区江村东面以及西安东南部的少陵塬地带。
西汉高祖至宣帝的帝陵全部设有陵邑,其中五个坐落于咸阳塬,因此咸阳塬也被称作“五陵塬”。西汉十一位皇帝的陵墓,只有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和汉宣帝刘询的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灞桥区江村东侧以及西安市南郊的少陵塬,其他九位皇帝的陵墓都安放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
从兴平市豆马村开始,向东延伸至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依次分布着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汉成帝刘骜的延陵,汉平帝刘衎的康陵,汉元帝刘奭的渭陵,汉哀帝刘欣的义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高帝刘邦的长陵,以及汉景帝刘启的阳陵。
西汉代表了中国封建帝国第一个强盛阶段,封建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基本上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并稳固下来。
封建时代极为看重礼仪规范及相关制度,丧葬仪式是礼仪规范中的关键部分。西汉帝王的陵寝,展示了当时社会最顶级的埋葬习俗,汉代埋葬讲究“事死如生”,帝陵堪称西汉封建统治阶层社会历史状况的缩影。通过勘探和发掘西汉帝陵,使我们能更透彻、更全面地了解西汉历史。
二零一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将西汉帝陵、唐帝陵载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函》(文物保函〔二零一九〕三八一号),准予将西汉帝陵载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西汉帝王陵墓群是西汉十一位君主安息之地的统称,包括高皇帝刘邦的长陵,孝惠皇帝刘盈的安陵,孝文皇帝刘恒的霸陵,孝景皇帝刘启的阳陵,孝武皇帝刘彻的茂陵,孝昭皇帝刘弗陵的平陵,孝宣皇帝刘询的杜陵,孝元皇帝刘奭的渭陵,孝成皇帝刘骜的延陵,孝哀皇帝刘欣的义陵,以及孝平皇帝刘衎的康陵。
汉长陵为汉代首座帝王陵寝,安葬着汉高祖刘邦及其皇后吕雉,现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高祖长陵是用黄土堆砌而成的,呈圆锥形,现在仍然有33米高,底部东西方向宽153米,南北方向长135米,顶部东西方向宽55米,南北方向长35米,这些尺寸与历史文献中的记录基本吻合。
陵墓前树立着乾隆朝毕沅题写的”汉高祖长陵”石碑,陵墓底部是汉高祖刘邦的长眠之所,《汉旧仪》中有记载:汉代帝王陵墓的地宫之中,设有内棺,棺外覆盖柏木黄肠题凑,待百官的陪葬品全部安放完毕后,会设置多道门,这些门能够容纳六辆马车和十二匹马,均予以存放,四方外部通道,以东面石门外侧设置,首先关闭剑门,门上配备夜龙、莫邪剑,并设有伏驽,同时设置伏火机关,当入内棺时,皆穿着珠饰的襦衣,套上玉匣,并用金线串联。长陵目前尚未发掘,地宫的具体构造尚不明确。
陵园的布局是长方形状,从南到北有1000米的距离,从东到西有900米的跨度,西边墙的正中间可以看到一个宽23米的城门旧迹。西边城墙的地面现在还留有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痕迹。陵墓位于陵园的南边部分,高祖的陵墓在西边,吕后的陵墓在东边,两者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50米。在陵园的北西角、南西角、南东角以及沿着南边墙的区域,分布着六个大型寝殿的遗址。
吕后陵
吕后陵位于高祖陵东边南边280米处,外形和高祖陵相似。它的底部从东到西有150米,从南到北有130米,顶部从东到西有50米,从南到北有30米,陵丘高度为30.7米。
西汉时期,帝王与后妃合葬,通常采用“同地异穴”的方式,意思是安葬在同一个墓园,不过各自建立坟墓,多数情况下皇后会拥有独立的陵园,唯独长陵是帝后共同使用的陵园。
陪葬墓
长陵的附属墓葬从陵园西侧起,一直延伸到泾河南岸,全长七千米,规模十分宏大,在西汉众多帝王陵寝中独树一帜,其陪葬人员的数量之多,陪葬墓院的布局之严谨,在汉代皇家陵墓中堪称空前绝后。那些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勋卓著之臣以及皇亲国戚,离世之后大多被安葬在长陵附近。那个年代陪葬的人数超过一百,时至今日依然能够辨识的墓冢还有七十多个。
这些坟墓面积不大,不过墓穴彼此之间的前后左右距离基本一致,摆放得十分整齐,整整齐齐。目前还留存着六十三座,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包括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纪信、田燃、田胜以及王娡的母亲平原君臧儿。
汉惠帝安陵
汉安陵是汉惠帝刘盈的安息之地,地处咸阳城东十八公里远的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
汉文帝霸陵
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安息之地,它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江村大墓之中。
汉景帝阳陵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与他皇后王氏合葬的陵墓,但他们的墓穴是分开的,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个陵墓现在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和后沟村北边的咸阳原上,它的范围还跨过了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和西安市高陵区这三个地方,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茂陵
汉茂陵是刘彻的安息之地,地处陕西咸阳兴平市,堪称汉代皇家陵墓中规模最为宏大、建造历经岁月最长、随葬物件最为丰厚的陵寝,被誉为“中华版金字塔”,并且入选首批国家级重点文化遗产名录。
汉昭帝平陵
汉平陵是汉昭帝刘弗陵与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之墓,过去有陪葬墓共57座,如今还存有23座。
汉宣帝杜陵
汉宣帝刘询安葬于杜陵,该陵墓地处西安市三兆村以南位置,已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元帝渭陵
汉渭陵是汉元帝刘奭的安息之地,地处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方位,现已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成帝延陵
汉延陵是汉成帝刘骜的安息之地,地处咸阳城北五公里远的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
汉哀帝义陵
汉义陵是汉哀帝刘欣的安息之地,地处咸阳城北六点五公里远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一带。
汉平帝康陵
汉康陵是汉平帝刘衎的安息之地,地处咸阳城北7.5公里,具体位置在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
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之所以选址咸阳塬外,首先源于汉代帝陵选址需遵循的宗法秩序;其次文帝崇尚简约,决定采用依山而建的陵寝形制。宣帝即位前曾频繁巡视三辅地区,对杜县、鄠县一带尤其偏爱,常驻于下杜一带;他的双亲安葬在长安城东郊,因此将陵墓修建在杜县以东的塬地上。
西汉帝陵
西汉帝陵的布局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霸陵,它采用依山为陵的设计,墓穴直接开凿在山体内部,没有另外建造封土堆。其余的十座陵墓都属于不同的类型,它们都设有高大的覆斗状夯土封土,底部边长通常在150到170米之间,高度大约为20到30米以上,其中汉武帝的茂陵封土最为突出。
汉代帝王与后妃合葬于同一墓地,但陵墓并不相连,后陵通常位于帝陵东侧,其坟冢高度小于帝陵,唯独吕后的坟冢规模几乎与高祖长陵的坟冢相仿。自阳陵起,围绕帝后坟冢修建了方形夯土围墙,每面围墙正中设置一座门洞,门外树立双柱式建筑。这种环绕坟冢的方形围栏结构,成为西汉帝后陵寝的普遍形制。在陵园附近,还修建了供起居的寝殿和举行祭祀的庙宇。
规模之大
西汉帝王的陵墓附属墓穴都位于主陵东侧,其中长陵的附属墓穴最为宏大。例如茂陵的附属墓穴里就安葬着声名显赫的卫青和霍去病。这些帝王陵寝以及皇族成员和权势显赫的列侯的墓穴从东往西绵延长达百里,正如古诗中所描绘的那样:“长陵高大的城阙安置着刘氏皇族,众多附葬者密密麻麻都是功勋卓著的列侯”。长陵开始设立专门的陵邑。汉朝定都长安之后,便将齐国和楚国等地的世家大族以及功绩卓著的臣子迁移到了长陵的陵邑之中。
从此以后,常常把权贵富户迁移到各个陵墓所在城镇,同时将实力雄厚的家族集中在长安,以此加强汉朝的稳固统治。汉元帝永光四年,也就是公元前四十那一年,发布命令取消陵墓城镇,原因是强制搬迁导致民众家底耗尽,社会上出现骚动,设立这些城镇对稳定政权已经没有意义,因此从渭陵这个地方开始废除陵墓城镇制度。
二零二一年十月十二日,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之中。
西汉帝陵是那个时代最尊贵的安葬仪式,体现了西汉时期封建制度和社会文化的显著特征,为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政治架构、礼仪标准、陵寝规制、艺术成就和延续提供了关键而别致的依据。
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建设的重要转折,也揭示了西汉时代游牧民族与农耕居民、中原大地与中亚西亚等区域间文明互动的痕迹;凭借其广阔的时空跨度、严谨合理的规划构造、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堪称世界陵寝建筑和布局艺术的典范之作,被称作“东方帝王陵群”。
正所谓:“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截至2019年10月,陕西省已发现的帝王陵有82座。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与炎帝的陵墓之外,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以及秦庄襄王等六座陵墓,秦朝的秦始皇和秦二世共有两座陵墓,西汉王朝的十一位皇帝各自拥有一座陵墓,十六国到北朝时期,前秦的苻坚、大夏的赫连勃勃、西魏的元宝炬以及北周的宇文邕各自拥有一座陵墓,隋朝的杨坚皇帝拥有一座陵墓,唐朝的十八位皇帝各自拥有一座陵墓。
还有一些陵墓虽然位置尚未明确,不过根据众多调查核实,确实应该位于陕西省,包括西周王朝的七位君主、秦国二十三位国君、前秦的开国皇帝苻健、后秦的建立者姚苌和继任者姚兴、北魏末代皇帝元修、西魏的末代君主元廓、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觉和第二位皇帝宇文毓、以及第三位皇帝宇文赟,总共有三十八位人物。
陕西帝陵在体量上多数属于超大型,比如秦始皇陵陵区面积达54平方公里;汉陵普遍超过十平方公里,而唐昭陵陵区更是广阔,达到200平方公里,不仅在中国首屈一指,放眼全球也极为罕见。
陕西省内众多帝王陵寝之中,现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一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二十四项(涉及三十四座陵寝),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七项,各项数据均位列全国首位。考察陕西古代帝陵的分布格局,绝大部分集中设置在关中地区,而在关中区域内又主要散布于渭北地带,例如声名显赫的西汉九座陵墓和唐朝十八座陵寝,均属此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