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在岛上施行专制统治,持续了26年,直到1975年他88岁去世。在那个时期,台湾的学校、图书馆等场所,为了表达对蒋介石的崇敬与拥护,纷纷建立他的雕像。据称,蒋介石执政期间,岛上的雕像数量高达4万多个,几乎每平方公里都有一座。2000年,民主进步党取得政权后,启动了“去蒋化”政策。但,最终目的却是要“去党国化”、“去中国化”。
2000年启动的清除蒋氏影响活动,近乎对蒋的身后鞭挞和彻底清算,
台岛中央银行从2000年开始推行了新版横式台币,其中500元和1000元纸币取消了蒋介石的图像,改用了梅花鹿(NT$500)和帝雉(NT$1000)作为新图案;200元纸币上依然保留着蒋介石的肖像,不过由于200元纸币在民间流通并不普遍,其使用频率远不及长期以来以孙中山为图案的百元大钞。另外,1981年铸造的壹元、伍元和拾元铜币上依旧镌刻着蒋介石的形象,不过拾元钱币在2011年面世的更新版式中已经换成了孙中山的肖像,并且正逐步淘汰原有版本的钱币。
过去在台澎地区教材里,凡是提及孙中山和蒋介石的名字,都要用特殊方式表达敬重,例如用“先‘总统’蒋公”这样的称呼,这种做法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而且台澎各地中小学校的教室里,前面通常会悬挂孙中山的画像,后面则会摆放“蒋公”的画像,如今这项安排也已经被取消了。
取消纪念“蒋公诞辰”的日子(10月31日),也取消纪念“蒋公离世”的日子(4月5日)。
“总统府”前的“介寿路”更名为“凯达格兰大道”。
“介寿馆”牌匾被移除改为“总统府”。
中正国际机场改名为“台岛桃园国际机场”。
保持了30年的台岛军方集体拜谒蒋介石陵墓的传统悄然中断。
“去蒋化”活动于2007年抵达顶点。同年2月1日,陈水扁首次提出“蒋氏父子为二二八事件祸首”的论调,并指示“国防部”分批移除所有台湾军事基地内超过百座蒋中正、蒋经国的铜雕塑。紧接着各地相继跟进,其中高雄市“中正纪念文化中心”的名称变更及铜像清除,引起的关注最为显著。“2.28”事件发生之后,高雄市政府的市政会议决定采纳文化局所提交的议案,把“中正文化中心管理处”的名称更换为“文化中心管理处”,当天晚上,市政府在众多警察的严密看守下,在文化中心的外围区域设置了隔离栏,同时将蒋介石的铜像用围栏进行了封锁,紧接着,这座全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的蒋介石铜像遭到粗暴的肢解,被切割成了二百多片零散的金属碎片。国民党指责这是“文明之鉴”,马英九觉得“举止草率,措施粗劣”,拆毁地点有人高声斥责并哭泣,群众含泪质问为何要强行清除,国民党代表锺凤美因情绪过于激昂失去意识,被送往医院紧急处理。
苏文生当时在浙江奉化溪口考察,桃源大溪镇镇长,同行者目睹大陆完整保留的蒋家宅邸与祠堂,形成鲜明对比,令人不胜唏嘘。大溪镇境内有慈湖和头寮陵寝,此地曾是蒋介石的官邸,他决定在此地建造一个“蒋公雕塑纪念公园”,这一决定,使蒋介石铜像得以保存,避免了被回炉炼铜的命运,造就了全球唯一一座为个人塑像而设立的纪念公园,从此,我们便有了与蒋介石们“对话”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