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秦并六国
统一文字、度量衡
修筑驰道,推行郡县制
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成为之后千百年中国历史的
大势所趋
而北京地区因为其地理位置
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中
具有相当重要
也相当复杂的地位
从今天起
文旅君为您梳理
秦汉至唐
与北京地区有关的
文化“大事件”
以及这里孕育的
文人骚客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
农耕与游牧之间的幽州
以及大葆台汉墓
边地幽州
农耕与游牧之间
从秦汉一直到唐末——
中央王朝实力强盛时,北京作为治理北方的重要基地,担当起北方经济与军事的枢纽角色。
当中央王朝力量衰弱时,这里往往成为军事割据势力的中心之一;
每逢中央政权动荡之际,此地常被北方游牧部族所据,便化作他们进攻中原的桥头堡。
这种状况既为北京地方文化兴盛、族群交融提供了机遇,同时其影响又让北京的社会风貌与文化传承持续经历着显著的波动。
秦代
秦朝时期,北京市域内被划分为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四个郡级行政区划。广阳郡大致囊括了现今北京市中心地带以及房山和大兴区,其行政中心设在蓟城。渔阳郡则位于密云县附近。秦朝末年爆发的农民反抗运动,与此地有着密切关联。
《史记·陈涉世家》中提到:秦朝的第二个皇帝在位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强制征召去防守渔阳,但是因为前方的道路受阻,导致他们错过了规定的到达时间,按照军队的法规,他们应该被处死。陈胜、吴广等人不想就这样被处决,于是决定发动武装反抗。他们之所以要被派往渔阳,是因为那里是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地。
西汉
西汉推行郡与国并存的治理模式。蓟城四次成为诸侯王国的都城,四次又是郡的行政中心。这种频繁的更迭反映了权力分配上的激烈竞争。
在西汉末期,北京地域被划入广阳国、涿郡、上谷郡、渔阳郡以及右北平郡五个行政区划,这些区域共同由幽州牧进行管理,这一格局持续到了东汉时期,该朝代在制度上基本沿袭了西汉的做法。
广阳郡与幽州牧的行政中心都设在蓟城,由于北方时常遭受乌桓、鲜卑、南匈奴这些游牧部族的侵扰,因此在当地增建了防御工事,并安排了乌桓守卫、护匈奴中郎将等军事力量,即便如此,蓟城还是被乌桓攻破过一次。
曹魏至西晋
曹魏到西晋那段时间,幽州地方政坛相当平稳。官方一方面对少数民族的势力加以安抚,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推动不同族群间的交流;同时,官方还相当看重文化教育和学术的开展。
十六国
十六国期间,幽州地区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政权控制,政权更替次数很多,社会局面不太稳定。不过大体上,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比较看重文化,对汉族的读书人也比较照顾。这种风气持续到了北魏时期,并且更加明显。
那个时段,幽州地区冒出了许多知名的文士学者,还出现了一些以研究经典为家学传统并掌握地方权力的大家族,例如范阳卢氏这类。这些家族的学术途径、思想倾向和学术声望,跟南方的学术风气形成显著差异,因此就有了“南学”和“北学”的区分。
唐代
唐代幽州地处北方,是军事要地。当地藩镇势力强大,对唐代政局影响深远。著名的“安史之乱”,就与此地紧密相连。
地方势力的扩张,为士子们提供了除科举之外的另一条建功立业的道路,从而招徕了许多读书人前来效力。这些学者的加入,既增强了藩镇幕府的办事能力,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进步,更赋予了这里文学创作的灵感与素材。
从他们传下来的众多诗作里,可以推想出昔日的边疆景象和战斗场面。
大葆台汉墓
在汉代,北京一段时期由藩王统治,先后有十二位燕王和广阳王在此执政,因此该地留下了众多汉代帝王陵寝。大葆台汉墓便是这些陵墓中最为突出的一处。
墓主地位显赫
大葆台汉墓在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西南部地方。那里有两座墓葬,一座是西汉广阳国广阳顷王刘建之墓,另一座是这位王者的夫人之墓。
刘建是谁?他属于汉武帝的后代。他的父亲刘旦担任燕刺王职务,是汉武帝的第三个儿子。汉武帝去世后,刘旦企图篡夺皇位,最终事情败露,他选择了自杀。等到汉宣帝登上皇位,便将原本的燕国太子刘建封为广阳国王。
刘建担任要职长达二十九年岁月,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前四十五)年岁终止生命。可以推知,这是一处身份地位极为显赫的汉代诸侯王陵寝,而实际发掘的成果也印证了这一推断。
黄肠题凑
一号墓的价值之处在于,它证明了古籍里提到的“黄肠题凑”这种安葬方式确实存在。
“题凑”制度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里,明确记载了“题凑高有三尺”。
这一制度在《汉书·霍光传》中也有提及,书中描述霍光离世后,汉宣帝为了彰显威仪,赏赐了“棺木、内室、柏木心材棺各一件,松木外椁十五个”,颜师古在注释中提到苏林的解释:“因为柏木中心是黄色的,所以层层堆叠在棺材外面,因此称作黄肠。木头都朝内排列,所以称为题凑”。
一号墓出土的套棺、后室、黄肠题凑以及内外回廊、殉葬车马库等墓葬形制,恰好能够印证《汉书·霍光传》中的相关描述。这座墓葬是考古学界首次发现采用此种葬法的汉代诸侯王(或王后)陵墓。
事死如生
根据考古发现,刘建墓的布局呈外凸形态,包含封土堆、墓道、外部回廊、黄肠题凑构造、前室以及后室等部分。整体构造非常宏伟,层次繁多,仿佛是逝者生前宅邸的微缩模型。
古代建筑讲究内外有别,主要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是堂,后面是室。堂是接待客人、办理事务的场所;室则是居住休息的地方。这个布局方式体现在成语“登堂入室”之中。
大葆台汉墓的构造借鉴了某种规制。甬道穿过题凑之门,抵达前室,这个空间等同于前堂。该处发现了漆床、石案、六博棋、白玉螭虎、鎏金铜豹、陶壶、陶盆等物件,这些都与日常起居活动相关。前室再往后是后室,此乃安放棺椁灵柩之所,其含义类似于后寝。
大葆台汉墓曾遭盗掘,陪葬品损毁相当厉害,不过还是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涵盖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和玳瑁玛瑙饰品、骨角牙制品、漆器、织物、陶塑人像、货币等等。里面不乏制作精良的物件,比如牙制棋子、玉雕舞人,它们的雕刻技艺高超,形态逼真。尤为关键的是,这些出土文物为探究西汉时期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实物依据。
今天的“古都文脉”
就为您讲述到这里
下一期,让我们继续了解
秦汉至唐
与北京地区有关的
文化“大事件”
以及这里孕育的
文人骚客们
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