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轻情意重”,这话在花圈上可不怎么管用。
这种礼仪并非由我国祖先开创。早在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就用花环祭拜神明,随后欧美人在葬礼上流行赠送花圈,寓意将逝者视为勇士,期待天使引领其前往天界。传入中国始于清朝末期,当时西方人携此习俗而来,中国人发现它能与纸扎工艺完美融合——鲜花易凋谢,仅能维持一晚,而纸制花环可摆放半月,且可焚烧,契合了传统的“烧纸”习俗。
中国人注重实际,认为单送鲜花过于空洞。欧美人在吊唁时通常只带鲜花而不送现金,丧事费用由主家自行承担。然而在中国,亲友前来协助时,强调“经济能力强的出钱,有劳动能力的出力”。自古以来就有相关习俗,丧葬事宜需要大家共同扶持,官员和亲友都要赠送衣物和钱财,主家还需将接收的物品和金额详细记录并展示出来,称为“挂幛子”,这一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书写挽联。
因此花圈运抵本地,务必遵循旧制,花圈仅作表面文章,礼金才是实质内容。若赠送花圈却未附挽联,主办者必会动怒。挽联如同标记,须用白纸黑字清晰标明赠送者身份。上款书写“深切哀悼李大爷灵柩”,下款书写“张二狗谨立”,字迹需端正,下款位置须低于上款两格,如此方显周到。倘若为基督教家庭,不可使用“奠”字,应改为“安息天堂”。
送花圈有讲究。北方认为单数能带来好运,所以会送1个、3个或5个;南方则喜欢双数,觉得这样更圆满。给至亲如子女送父母花圈时,可以叠放三五个,这样显得情谊深厚;而同事朋友之间送一两个就足够了。送花圈的时间也有讲究,有些地方认为头三天比较合适,而且要选择单数的日子。
那花圈放在那里,其实是一笔人情债。逝者的子女、单位领导、老朋友,这些关键人物必须送花圈,挽联上名字一露,大家都能明白其中的交情。普通人送不送花圈都可以,但礼金绝对不能省——主人家操办丧事开销多,你只送花不送钱,将来关系就疏远了。
归根结底,花圈跨越大洋后失去了本真意义。在西方社会,它完全是表达心意的载体;进入东方国度,却演变成了社交应酬的凭证。祭奠条幅上列出的每一位姓名,既承载着悲痛之情,也映射出人际关系的深浅。新一代人嫌备办花圈程序繁琐,老一辈人却认为:“逝者已矣,花卉怎能充饥?不如多送些钱财来得真切。”这番话虽然直白,却蕴含了华夏民族最根本的处世哲学:情感表达要真诚,但生活本身,必须脚踏实地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