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流里,“寺庙”已经演变成一个专有称谓,人们常说:“前往寺庙行香礼佛”,然而,“寺”与“庙”实为两种迥异的场所,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1-寺和庙的区别
一提到“寺”,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少林寺、白马寺、灵隐寺,一说到“庙”,大家往往就会想到关帝庙、孔子庙、岳王庙。
由此可以明白“寺”与“庙”的不同之处,寺内供奉的多为佛,例如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从根本性质上讲,寺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庙里面祭祀的是我们的祖先,也祭拜古代的贤人,比如孔子、关羽、岳飞这些在民间很有名望的人物,此外还供奉着神仙,诸如财神庙、山神庙、龙王庙之类的。
为何祭拜佛陀的地点称作“寺”,而祭拜祖先、先贤及神祇的处所又叫做“庙”?
-2- “寺”的由来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地区,在此之前,国内早已存在“寺”这一称谓,据《一切经音义》所述,“寺”意为处理事务的场所,亦可指官府的住所。
最初“寺”是官方机构的称谓, 在秦汉时代, 许多政府部门都采用“寺”作为名称, 当时“九卿”的办事单位也称作“寺”。“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人士, “侍中寺”是宫廷侍卫人员的工作场所, "光禄寺"负责管理祭祀仪式、朝会典礼以及宴饮饮食事宜, 另外还有知名的“大理寺”, 专门负责处理刑事案件和审判工作。
什么时候“寺”从政府机构转换成佛教场所的呢?
在东汉那个年代,汉明帝派遣蔡愔博士以及秦景等十人前往西域探寻佛法,他们在那里抄录了佛经共42卷,并且遇到了高僧迦摄摩腾和竺法兰,随后邀请他们到中原地区弘扬佛教。这两位高僧乘坐白马,驮载着佛像和经书,跟随蔡愔等人来到洛阳,这就是“白马驮经”的典故来源。
他们初到中原时,暂时借住在专供迎宾的鸿胪寺,汉明帝又特意为高僧修建了一处寺院,旨在弘扬佛学,这座寺院因象征白马运经而得名白马寺,后来随着佛法的普及,寺院便逐渐成为佛教修行场所的统称。
-3- “庙”的由来
最早的场所是用于缅怀先人,安放先人牌位的,称为庙宇。古代对庙宇的修建规格有明确的身份等级规定,《礼记》里明确说明:帝王可建七座庙宇,卿大夫可建五座,士人可建三座,庶人仅能建一座。帝王祭拜先人的庙宇规模最为宏大,称作太庙。而那些有一定官职或爵位的人家,则修建家庙以供奉祖先。
“家庙”和“宗祠”含义相似,宗祠也是祭拜祖先的场所,它最早产生于汉代,特别是东汉末期,那时社会上流行建造宗祠以彰显家族地位,因此宗祠的数量也随之增多了。
自汉代起,"庙"与"神社"的概念逐渐模糊,庙宇中开始供奉各类神祇,诸如土地神、财神、山神以及龙王等,此外也常作为纪念民间的知名文人士大夫的场所,例如孔庙和关帝庙。
正是因为“庙”能够供奉神明,这与供奉佛陀的“寺”产生了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庙”和“寺”这两个字逐渐合并为一个词,用来指代所有佛教性质的场所。
因此寺庙的建立,最初目的是为了纪念先人,摆放他们的灵位。接着又用来供奉神明,以及古代有德行的人。寺庙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对祖先、神明、先贤的一种崇敬,也寄托了后辈的追思之情。
结语:
必须承认,中华文明实为渊博精妙,每一个文字都具备特殊个性,仅“寺、庙、观、庵”这四个符号就各自承载着过往与意义。这正是文字的非凡之处,能够激发人们持续钻研和领悟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