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佛教传入华夏大地,便广受民众青睐,部分国人常在家中设坛祭拜,日日叩首,祈求诸佛护佑,赐予福禄安康。不完全统计显示,神州境内佛寺数量逾千,每日到访的香客更是数不胜数。
但有个现象值得留意,寺庙包含两种不同类型,古代人在封建时代去寺庙焚香叩拜时,会明确说出具体是前往寺院还是道观,比如会说明是去寺中还是去庙里,那寺与庙到底有何不同,大家又该如何分辨呢?
同为佛教建筑
从字面上看,寺这个词意味着一块固定的土地,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古人常用它来象征皇权,比如处理皇帝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或执行机构,就会用到寺这个字,像大理寺就是如此。另外,在部分古代文献中,寺还有事情处理得当,性情温和之意,从某种角度讲,寺也象征着坚定不移的意志,能够用来赞扬一个人工作完善,没有失误。
中国古代推崇帝王权力至高,佛教传入常为巩固皇权所用,统治者借此提升佛教地位,故将供奉佛陀之所称为寺,换言之,佛寺即象征着民众须敬拜神明,且需时刻遵循君主指令与号召。
那个庙字通常指逝者受祭拜的场所,但有个特别之处,只有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人才能被迎入庙宇之内,比如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出戏里,不少为朝廷创下赫赫功勋的人物,都被安奉在太庙之中,他们的家属也因此倍感光彩。另外,部分在自己专业领域有显著成就的人,也可以将其纪念场所称作庙宇,比如孔子的纪念地点就叫孔庙。
古代封建时期,统治者借由这种方式来引导民众,令其行为端正。同时,许多文学家指出,庙宇与玄妙意近,表示供奉贤人的庙宇是玄妙之境。其后,统治者为了提升佛教的社会地位,便将寺庙这两个字自然地结合起来。它旨在使全国民众相信佛教是至高无上且不容亵渎的,若想祈求神明护佑,就必须虔诚地侍奉神明。
所含元素不尽相同
分辨寺庙与庙宇其实很简单。寺庙供奉的神祇种类繁多。例如白马寺里就有一尊金身佛像。而庙宇则多供奉已故先人、道教神明或者有显著贡献的古代人物。从某种角度看,庙宇里供奉的对象更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
寺庙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各有差异。最初,寺是官府人员处理公务的场所,佛教传入中国后,寺才转变为僧侣们修行礼佛的场所,而庙则是民众祭祀祖先,希望借助先人力量改善生活的场所。相比之下,庙宇的内部空间更为隐蔽。
最大的差异在于二者文化背景各异。佛教发源于印度,中国接纳这一思想主要意图在于引导民众。庙宇与此截然不同,它发端于华夏大地,并且与中国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的艺术瑰宝
中华大地拥有延绵五千年的岁月,历经无数朝代的更迭,而寺庙始终屹立不倒,从未中断。当代众多历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寺庙堪称中华的文化结晶与艺术殿堂,它们饱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寺庙并非仅仅与佛教存在关联,它还与道教、儒家思想有着紧密的渊源。
最开始,寺庙并非是用来供奉佛像的场所,在秦始皇创建秦朝之后,官员们居住的房屋被称作寺。到了汉朝,许多从西方来的修行高人来到中国的土地上,并且获得了汉朝当权者的尊敬,为了给这些僧人提供住处,汉朝当权者特意设置了一个名为寺的地方,从此以后,寺就变成了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特殊称谓。随着“寺”这个称谓的日益普及,佛教也相应地获得了更多关注,像白马寺、大昭寺这些享有盛誉的佛教修行场所就是例证。至于专门供女性佛教徒,也就是尼姑们居住的场所,则普遍称作“庵”。
历史学家考证后发现,道教中存在不少寺庙的别称,道家典籍记载,道教初创阶段,组织内部活动或场所称作治,南北朝时道教活动场所改称仙馆,北周武帝在位期间,又为道教赋予观这一新称谓。唐代君主视老子为皇室后裔,因此把帝王居所称作宫,由此引申,道教相关建筑也用宫字称呼,但在部分文学作品中,人们祈求好运时也会称道观为寺,换言之,寺字并非佛教独有,道教有时也能使用。
另外,在那些记录儒家思想的典籍之中,那些对儒家学说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去世之后,人们专门修建的供奉场所,被称作庙宇、宫殿或祭坛,像孔庙和文庙就是这类建筑,历史研究者通过考证发现,庙这个称谓最初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主要是指用来祭拜祖先神灵或纪念古代贤能人士的地方,比如南岳庙、北岳庙以及中岳庙。中国部分其他宗教的崇拜场所,有时也称作寺,比如伊斯兰教中的礼拜殿就是这种情形。
由于它蕴含丰富意义,如今已被列为首要文化遗产库,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随着时间流逝,寺庙建筑逐渐融合了古代宫殿风格,最终造就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古建筑。另外,有些学者指出,寺庙习俗如今已深深融入华夏民众的日常,比如国内特定区域会定期举行传统的集会活动,此类活动既能够增添地方的文化气息,又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岁月无情更迭,寺庙已然成为华夏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众多佛典的教诲也使得当今之世的人们寻得了精神依靠。然而人生路途需自主开创,想要扭转境遇、重塑命运,绝非仅仅通过祭拜神明就能达成,唯有倾尽全力、积极处世,方能迎来转机,最终抵达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