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中国汉族的一个独特分支,拥有多姿多彩的传统习俗,祠堂是承载这些习俗的实体建筑,也是探究客家风情的关键途径之一。这些祠堂并非普通房屋,其中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若不熟悉客家祠堂,便难以透彻把握客家文化的精髓。
追溯祠堂发展历程
客家这一汉族支系的形成,源于中原汉民因战乱与饥荒等历史背景,逐步迁徙至赣闽粤交界地带,并与当地畲瑶等原住民相互融合而成,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这是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林晓平对客家人的界定。关于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学术界普遍认为,安史之乱是促成客家形成的关键历史事件,至迟在南宋时期,客家民系已基本形成。
现在,客家人散居于全球各地。据估计,世界上的客家人总数超过八千万。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仅在广东省内,客家人就占了大约两千五百万。另外,大约六百万客家人居住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约一千五百万客家人则散落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八十多个国家与地区。
客家先民跋山涉水,历经沧桑,迁徙南方,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从客家人与当地潮汕族群、广府族群相比较而言,他们在历史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客家研究领域有“华夏民族多元,客家文化独特”的观点,旨在突出客家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继承关联。黄遵宪曾以诗句描述“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那么客家人引以为傲的“中原遗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祠堂就是展现中原遗韵的关键象征之一。
客家区域里,祠堂建筑分布广泛,至今仍留存着上万个,这种情况在汉族其他族群中非常少见。客家宗族的祠堂始建于宋元年代。在中国古代,建立宗庙、祭拜祖先原本是帝王和贵族独有的权利,直到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等学者积极倡导祭祖尊宗、团结族人、恢复宗族制度,统治者对祭祖仪式的规定有所松动,这才使得宗族祭拜的场所,也就是宗庙,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客家族群形成的时候,正是民间祠堂开始出现的时期,客家宗族根据这个社会趋势,慢慢建立了自己的祠堂。
然而,林晓平认为,官方政策对该时期客家祠堂的多少、大小都有所约束,相关规范也不够健全。直到明代中期,客家祠堂的建设才开始变得繁荣。林晓平的研究显示,明清年间建造的祠堂占了全部祠堂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清代时,客家区域内的宗祠已经非常普遍,比如在赣南那边,“每个家族都有祠堂”,“无论大家小户,没有宗祠来供奉祖先,不举行祭祀的人会被视为异类,这种不忘本、追思先人的风气,大概是我们江右地区最为突出”。到了20世纪中期,客家祠堂的建设速度减慢,直到80年代之后才慢慢恢复发展。客家宗族祠堂现今大多已经修缮完毕,特别是在海外侨民数量较多的梅州地区,归国的侨民们纷纷解囊相助,用于祠堂的重建工作。不完全统计显示,粤东客家地区的祠堂,目前保存状况良好者将近万座。
客家宗祠好比一面明镜,能够映照出家族的强弱起伏。通常情况下,宗祠如果建造得非常宽敞,并且外观十分华丽,那就表示这个家族相当繁荣;反之,如果宗祠显得狭小而简陋,那就说明这个家族的人口数量不多,经济实力也比较差。另外,那些原本非常宏伟的宗祠,假如变得破败不堪,往往意味着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祭祀祖先 兴办学校
客家传统村落里,居民们大多同宗同源聚在一起,每个家族都会设有祠堂,这种祠堂通常位于村落核心地带,在当地客家社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族人在这里祭拜先人,商议家族事务,并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祠堂既维系着宗族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向外界展示客家风俗习惯的重要场所,林晓平这样认为
客家祠堂的一项核心作用是祭拜先人。根据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肖文评所说,客家人每年都会在祠堂举办庄重的追思祖先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恩,祈求祖先的护佑;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宗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促进家族内部的和谐。
客家祠堂是供奉先祖灵位的专用建筑,也是宗族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地点。以寿山公祠为例,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型宗族祠堂,将钟氏先人的牌位分层安放在上厅的神坛之上,牌位上方详细记录着各位先人的名号、出生与逝世的年月,同时注明了他们是否担任过官职,是否考中过科举,以及获得过何种荣誉等事项。
各宗族祭拜的日期不尽相同,不过春节是比较常见的日子。谈及春节祭祖,寿山公祠宗亲理事会的钟伯显得十分得意,他说,摆设祭品的桌子从正屋一直延展到门口,形如巨龙,整个祭祀活动场面十分壮观热烈。许多海外的族人也会赶回来,其中包括来自南洋和美国的宗亲。公祠的修缮开支主要由钟氏族人自行承担,东南亚的华侨宗亲更是给予了大力支持。
客家宗祠承担着教育培养的职责。古代客家人人才涌现,这与他们推崇学问、创办宗族学堂密切相关。宗祠建筑雄伟庄严、空间开阔、光线充足,十分适合用作授课之地。因此客家人便将宗祠转变为家族学校。林晓平指出,将宗祠用于兴办教育,这种做法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用作教学场所的祠堂数量达到数千座,即便在当今,仍有少数祠堂被用作中小学的教学地点。比如,福建连城县庙前镇的杨氏宗祠“孔怀堂”,它占地数亩,在民国时期曾是小有名气的“连南中学”的所在地。
客家祠堂设立教育机构的目的是显著的,是为了帮助本族后辈增强知识水平,从而彰显家族荣誉,提升宗族的社会影响力和层级。为此,客家人愿意投入资源兴办家族学校,并且会尽力选择教学能力出色的教师来执教。关于创办家族学校这一方面,林晓平向媒体人员说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客家祠堂在增强客家人的文化修养、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贡献是相当重要的。
展现独特建筑文化
从赣州市出发,朝北方向行进四十多公里,抵达赣县湖江镇夏浒村,江畔的两座壮丽非凡的古老祠堂立刻展现在眼前,它们分别是戚氏宗祠和谢氏宗祠。这两座祠堂中,戚氏宗祠显得更加宏伟,而且保存状况也更为良好。
戚氏家族的出身,有这样一个说法,起始于南宋末期,戚文盛从江苏老家被派往粤东地区任职,由于南宋朝廷已显现颓势,他便递交辞呈,准备启程返回家乡,当时从南往北的陆路交通,赣江是必经之路,他原本计划先从广东抵达赣州,然后从赣州坐船沿赣江往下游走,通过赣江进入长江,最终回到江苏,然而在经过被称为“赣江十八滩”的天柱滩时,不幸遭遇狂风巨浪,船只撞上礁石最终沉没。戚文盛只能停留在岸边停歇,他看到江边山峦青翠、江水碧绿、土地丰饶、居民稀疏,就产生了定居的想法,于是就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夏浒戚氏的创始人。
大约在元朝末期明朝初期,戚氏家族开始建造宗祠,也就是文盛公祠。林晓平向人说明,夏浒戚氏从第三代起分成五支,这五支因为家族人口众多,各自建立了祭祀祖先的祠堂,称为分祠,分别是宝善堂、久大堂、敦本堂、绍庆堂、聚顺堂。因为20世纪80年代修建万安水库导致水位上升,夏浒全村搬迁,只保留下了戚氏宗祠追远堂以及分祠聚顺堂。戚氏宗祠落成之后,历经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康熙、乾隆、同治三个朝代的多次重大修缮,如今大家看到的戚氏宗祠,正是清同治时期修缮后留存下来的,保存状况相对完好的建筑。
追远堂选址于风光旖旎、环境清幽之地,侧畔是波光粼粼的赣江,背后是层峦叠嶂、巍峨壮丽的山脉。这座祠堂整体采用宋代风格建造,占地约1400平米,主体为砖木构造,所用青砖尺寸规整、质地牢固,木材同样选用上好材料,历经岁月仍坚固如初。祠堂内三大厅共有20根柱子,全部由整块石材雕琢而成,显得格外雄伟。主体建筑由上中下三个大厅构成,每个大厅能容纳数百人,上厅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中厅与上厅之间仅有一块板墙相隔,每年春季和冬季举行祭祀活动时,这块板墙就会被移除,使得上中下三个大厅连接成一片,展现出非常壮观宏伟的景象。林晓平谈到,中厅和下厅之间设有天井,下厅摆放着戏台,各厅旁边还有存放粮食和祠产的仓库,以及祠堂看守人居住的房间,与上厅相邻的屋外,还设有存放族人棺木的专用房间,聚顺堂像是追远堂的缩小版,构造相同,只是规模只有追远堂的三分之二,而且保存状况也很不错,他说。
梅州还存有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客家宗祠,名为寿山公祠,用以展现客家文化。这座祠堂位于梅州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至今已有超过三百年历史。据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宋德剑介绍,寿山公祠占地超过45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殿堂式格局的宗祠,其柱梁构造体现了中原传统建筑特色。根据消息,这座祠堂原本是客家传统民居,采用“三堂四横一围龙”的布局,整体构造错综复杂,大约600平方米的厅堂里,有28根石柱,形态多样,有方的也有圆的,雕刻的花纹各不相同。祠堂两侧的廊下安放着11块石碑,上面刻录了从建祠到清末的历史大事,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不仅如此,祠堂内部还挂着53块匾额,正厅的横梁上横跨着5块龙形板,上面摆放着5座供奉圣旨的小亭子。这些记录,主要涉及历代那些对国家做出贡献并享有声望的人,也包括那些在官场上有突出成就的官员,还有那些言行举止值得称赞的贤达人士等等。
祠堂整体朝南背北,布局均衡对称,核心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月牙状水塘、开阔场地和主建筑。“前方有半圆形水塘,后方有化胎之地”,这是客家围龙屋的显著标志,也蕴含着客家人的家族文化理念。房学嘉作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曾经著文说明,围龙屋前面的月牙状水井,不仅能用来进行农活和日常排水,还是客家人期盼财富增长的象征性建筑。在客家人的观念里,水具有汇聚财富的作用,而位于正厅和围屋中间的化胎地,代表着家族世代延续、不断发展的核心区域。那个微微拱起的半圆形高地,形似女性的腹部,象征着家族人口众多、繁荣昌盛。这些建筑都寄托着客家人的美好愿望。
客家宗族活动的中心
客家地域的祠堂建筑,是历史进程的结晶,带有岁月的痕迹。它是客家传统宗族社会的显著符号和代表,不仅用作供奉先祖灵位及举行祭拜仪式的场所,还作为族人商议事务、举办婚丧嫁娶活动的地点,是维系宗族团结的核心空间。肖文评认为,宗祠既是宗族的管理枢纽,也是聚落的文明核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客家聚落社会产生重大作用。对于探访者和客家研究者来说,祠堂是洞察客家习俗的途径。
人生诸多重要场合,客家人皆极为看重。依照老规矩,人生礼仪的相关仪式务必在祠堂进行。比如迎亲,新娘通常需先在祠堂向先辈告辞,然后前往夫家,到夫家后,也要先到祠堂参拜祖先,再举办婚礼。林晓平向笔者说明,各地风俗有别,不同地域的客家习惯也并非完全一致。仪陇的客家新娘出嫁那天,一定要穿崭新的鞋子,由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亲戚们把新娘背到祠堂,向祖先告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鞋底沾上泥土就上轿子。另外,有些地方还会把新鞋放在轿子里,让新娘在轿子前面把旧鞋踢掉,换上新的,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新娘带走娘家的泥土。林晓平说,在客家人的观念里,不带走泥土就代表着不带走娘家的财富,如果带走了泥土,娘家就会变得贫穷。
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张佑周谈到,在闽西部分地区,正月十一或者元宵节期间,新婚夫妇会在祠堂前聚集,由一位德高望重且福寿双全的族长主持仪式,族长手持打面木槌,依次轻轻敲击新人的左右肩膀,同时说出一些祝愿新人婚姻美满、相伴一生的吉祥话语,而接受敲击的新人则需向族长奉上小小的红包表示敬意,林晓平指出,按照传统客家人的看法,成婚是整个家族的共同事务婚配之事关乎后代延续和家族繁衍,因此必定牵涉到宗族祠堂。然而,他补充说明,并非每位族人的婚礼都能在祠堂举办,例如再婚者便不允许进入祠堂。
客家添丁跟结婚一样,也被看作跟祖先有关,所以要在祠堂办仪式。梅州市兴宁那边,流行祠堂里“响丁”的规矩,也叫“上灯”。客家话里,“灯”和“丁”读音相同,上灯就是添了新丁的意思。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周云水研究员说,客家先民刚到兴宁时人少力薄,就特别想要多生孩子。“响丁”是用来庆祝添子的习俗,由同村同姓的人一起在老屋也就是祠堂里迎接新花灯(称为丁),然后升起花灯(也叫丁)。这种兴宁花灯据说起源于元代,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兴宁花灯代表着吉祥如意,寄托了兴宁客家人希望每年气候适宜、四季安宁、农作物丰收、家族人丁旺盛、事业蒸蒸日上的美好心愿。
周云水还提及,兴宁的“响丁”仪式从正月初八启动,持续至正月十七,主要活动集中在正月十一、十二和十三这几天。各姓氏、村落举行“响丁”仪式的具体时间并不一致。兴宁的“响丁节”,其隆重程度超越所有节日。即便身在异乡的游子,若无法回家吃年夜饭,也会想尽办法赶回老家参与“赏灯节”。在兴宁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称春节的庆祝场面远不如元宵节的“响丁”仪式那样喧闹热烈,这个说法在当地广为流传。
客家宗祠虽然显得威严,但也会有欢快热闹的时刻。节日期间,家族成员常在祠堂相聚庆祝。正月十五时,部分宗祠会举办灯会,展示各种造型别致的彩灯。某些地区还有“闹元宵”的习俗,姑娘们于元宵之夜回到夫家宗祠,手牵着手,围绕庭院跳跃。不少客家宗祠内还设有戏台,戏台通常位于正厅后方。林晓平谈到,各家宗祠举办戏班的时刻不尽相同,不过大体上都在每年新春佳节以及秋收时节,单次演出少则三五个日子,多则一两个星期,甚至还要长些。他说,上演的节目多为采茶戏、黄梅戏这类老戏,并且这种在客家宗祠里演剧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他本人多次亲身前往观看,每次都能见到祠堂内外挤满了观众,大家兴致高昂,现场十分热闹。
某些区域存在舞龙灯、观赏巨型花灯的习俗,宗祠是核心场地,比如龙岩市连城县四堡乡马屋村,每年元宵节要舞三夜龙灯、摆三夜花灯。舞龙灯开始前,即举着龙灯游行之前,必须在宗祠内举行仪式,供奉龙灯,游灯结束后,还要把龙灯抬回宗祠上香。点起花灯的情况完全一样,从宗祠里上香算起,最终又回到宗祠里面,"把花灯安放在宗祠的侧厅里面,或者用油纸包裹起来,系在祠堂的横梁上",同行的研究者说明说。
客家祠堂的作用,客家祠堂的建造风格,客家祠堂中开展的诸多民间庆典,全都向人们具体揭示了客家祠堂所包含的非常独特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