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习俗历史悠久,中华的文化传承久远,祖先的恩德与功绩需要继承和发扬,以此启迪后代,让家族荣耀,国家复兴,需要重新拾起内心的信念。
新时代家风培育获得国家治理的更高重视,其意义获得社会普遍共识。相关重要指示既传承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家风家训的精华部分,也与马克思主义家庭理念,以及先辈革命者树立的模范家风保持一致,形成了涵盖家庭、家风、家教三个层面的完整建设框架。依照这些观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美好家庭风气,发扬孝道精神,不忘乡思的宗祠文化,对于恢复民族信心,建立和谐氛围,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一、何谓祠堂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祠堂作为民族传统的重要象征,体现了五千年文明积淀,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承载着家族传承,其文化内涵与众不同,历史悠久。祠堂文化属于地方民俗文化中的关键部分,它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兴盛过往和传承精神,早在氏族公社瓦解后的夏商周三代就已初步形成,在汉代正式有了祠堂这个称谓,到末代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架构,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祠堂既是族人供奉祖先灵魂的所在,也是后辈祭拜先人的地方,更是家族举行重要事务的会议场所,同时还是教导子孙敬畏生命,约束言行,弘扬正义贬低邪恶的神圣之地。
祠堂亦称宗祠,或称家祠,亦叫家庙,还叫祖厝,亦称祖宇,亦称祖庙,亦称宗庙,是由同一祖先繁衍的血缘亲属群体与地域组织共同组成的宗族机构,在住宅外单独修建的供奉祖先神主,祭拜家族先人,敬重贤能,祈求神灵护佑的地方,是各位祖先的安息之地。祠堂是地面上的重要遗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别具一格的“中国符号”,祠堂以自身的方式展现文明风貌,祠堂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祠堂滋养家族的根本,滋养先辈,根基深厚,枝繁叶茂,敬畏天地,祠堂是我们怀念祖先的场所,进入祠堂,似乎能听到先人讲过的日常话语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悲欢离合乃至他们的心跳呼吸声都弥漫在祠堂的每个角落,这一切都充满了家的气息,在那里,炎黄子孙都能找到自己的根源,都能看到自己的“印记”,千秋功过在祠堂可见一斑,华夏先祖,从祠堂可知世系传承。那座祠堂,宛若一位慈母,纵然饱经风霜,仍是后辈魂牵梦萦的归宿,那里,留存着过往的习俗,镌刻着传统的法则。那里,安放着先祖的灵位,昭示着天人合一的哲理,那里,血统赓续不断,文脉延续不绝,世代繁衍不息。
祠堂是家族供奉先人的重要场所,它体现了家族成员的紧密联系,也有人认为祠堂是逝去先辈的居所,神灵汇聚的地方,专门用来祭拜祖先灵魂的地方。从某个角度来看,祠堂习俗的兴盛间接表明了那个时代社会秩序良好,经济状况良好,是政治顺利、人民生活安乐的明确标志。
二、祠堂的建筑特点
民居通常不如祠堂宏伟,用料也更显考究,宽敞的厅堂,细致的雕刻,高档的建材,都彰显着家族的荣耀。祠堂多选址在环境优越之地,依山傍水,青砖砌墙,灰瓦覆顶,梁柱雕花,画栋相连,古朴典雅,令人向往。
祠堂建筑包括入口,前厅,正殿,献殿,戏楼,祖殿,藏经阁等。它是整个家族供奉先人的地方,旨在对族人开展以崇敬祖先为核心的仪式教育,着重进行精神层面的引导,使族人懂得感恩本源,不忘家族根本。
祠堂大多设有堂号,堂号通常以金字匾额形式制成,悬挂在正厅上方,旁边还会配搭描绘家族源流、先祖功绩以及女性节操等内容的牌匾。祠堂的入口处常常镌刻着“祖先功业声名远扬,子孙孝顺家业绵长”之类的横幅。部分祠堂在门前摆放旗杆石,以此彰显族人曾获得过功勋名位。此处,忠孝仁义德行被视为首要,重于一切,这要求一种延续,更盼望一种前景,仁义德行,忠孝廉耻,皆为教导后代时刻铭记的立身准则,凡事都要以“德”来约束自身。
祠田属于家族集体所有,这些田地大多由族内各方有声望的人士主动捐助形成,主要用来帮助受灾和扶持族人,它算是一种原始的社会福利措施,关键在于通过经济支持来增强家族凝聚力。
三、祠堂分类
古代的祠堂和祖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供奉帝王先师的祭坛,包括祖庙和宗祠,这些建筑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著名景点。另一种是以紧密的血缘和地域联系为基础的祠堂,主要作用是全族共同祭拜祖先,同时兼具其他宗族活动的功能,这种类型在中国各地广泛存在,所谓家族聚集居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每个姓氏都必须建造祠堂来安放祖先的灵魂。它在中国封建宗族的社会里非常兴盛,但是它的根基在于农业经济,并且以耕读文化为显著特点。因此,无论在繁华的市镇,还是在偏远荒凉的乡村,只要那里有以同姓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缘组织或群体所形成的聚落,那里就一定能够见到祠堂,这是中国各地祠堂分布的普遍现象。
祠堂依据社会地位分为官办庙宇,宗族祠堂和普通百姓家祠:祠堂根据家族成员多寡又分为祖祠,分支祠堂,分支祠和供奉先祖的厅堂等。
家祠是过去家族为纪念先祖而建造的建筑,主要摆放曾祖辈之后先人的牌位,通常只供奉五服以内的亲人,超出五服范围的先人则不再祭祀,五服之内视为亲近,五服之外则关系疏远。
祠堂分为宗祠和支祠两种,宗祠是供奉先祖牌位的地方,用于举行祭拜仪式,开展家族事务,实施家规族法,进行议事和宴饮活动,全族后人为了纪念一世祖及以下去世的先人而修建的场所。支祠则是一族内部各方为祭祀各房直系先祖而建立的祠堂。
女祠,是祠堂中既摆放男性先祖牌位,也摆放女性先祖神主的场所,明清时代部分宗族特意建造了女祠,专门供奉本家族中那些勤劳持家、恪守贞节的女性成员。
专祠是专门为某些人物和神灵建造的祭祀场所,主要用来供奉孝子们的灵位,同时也有教导子孙培养品德的作用。
5、行祠:专祭祀某名人的,遂标行祠。
祠堂通常设有两个配套的附属设施,专门用来供奉那些香火逐渐衰微的先祖。
长房享堂是单独设立的祠堂,位于宗祠旁边,专门供奉历代长房的长孙,用以表达纪念和崇敬之情。
四、祠堂的功能
祖宗的神灵聚集在祠堂内,那里供奉着先人的牌位,因此祭拜祖先就是祠堂的核心作用。每到春秋时节举行祭拜仪式,全族人都会聚集在祠堂,由家族的长辈或者嫡系的长子负责主持仪式和摆放祭品。在清明节期间,人们先到祠堂祭拜祖先的牌位,随后再分别前往各家各户的祖坟进行扫墓。
祠堂是存放族谱、编纂族谱的重要场所。族谱以论述、记述、图示等方式,将家族成员间的血缘远近等级、家规、家训、祖辈教诲等内容详细记录,是本族族人遵循的专门史册。
祠堂之中,族众捐献的公共田产与善款,主要用于支持教育,针对本家族的年轻学子提供帮助,或是设立学堂、私塾,让族中子弟得以读书成才,进而谋求官职,这既是家族荣耀的体现,也是光耀祖先、提升家族地位的重要途径,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祠堂同时承担着传授礼仪教化的作用。祭奠活动启动前,会有专人向族人"查阅家谱",追忆先辈们艰苦奋斗开创基业的历程,并定期诵读家族法规、告诫之语、激励之言以及贤达的言论。
处理家族内部事务以及决定家族重大变革事项,例如选拔族长,建造宗祠,修缮祖宅,购买家族产业,惩处违规族人,或与邻近族群打官司等,都由族长召集所有成年成员在祠堂举行会议商议决定。
祠堂在风俗年节期间或家族重要喜事上,是全族人共同庆祝娱乐的地方,常常设有戏台,上演连续的精彩剧目,既是为了让先辈们聆听,也是为了给宗族内所有男女老少表演。农忙时节,收成颇丰,祠堂便充当了粮食的存储地或临时堆积点,战火纷飞或突发状况下,祠堂又转变为紧急的调度枢纽,借助祭祀祖先,以家族血缘为根基,将所有族人紧密联结,构建起稳固的宗族体系,并增强族人间的向心力和团结精神。
祠堂里飘荡着持久的香火气息,从未消散。无论春夏秋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春天祭拜,夏天拂扫,秋天品尝,冬天蒸煮,一年到头从不间断。祠堂祭祖已经成为家族成员聚集、加深情谊、形成精神归属的重要仪式。同时,这也是一个让人不忘根本、思考自身来历与去向、懂得感恩孝敬、培养良好品德的人生必修课。
和平年代里,修建宗祠编纂家谱供人瞻仰,祠堂文化以我国崇尚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为根基,融合了佛门“顺其自然”与道家“修身养性”等理念。这种文化在传播传统美德,引导民众规范言行举止,提升民众文化素养、个人品德、整饬家族风气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文化作品,通过族中长辈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指导,将传统的道德规范和儒家思想精髓,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子孙,让他们彼此信任,传承亲近之道,共同遵守命运,担当责任。比如处理家庭事务、注重家庭教育、提升个人修养以安定天下的“大学之理”,培养人才、成就他人、关爱他人、体恤他人的“忠恕之理”,以及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朋友之间讲求诚信的“蘩矩之理”等。依照传统,家谱每三十年进行一次局部修订,每六十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每九十年则必须进行彻底修订,这项工作由家族首领负责,在宗祠内举行。
当今时代,祠堂的功能已超越传统的“供奉祖先”范畴,增添了新的社会意义,族人举办婚嫁、丧葬、寿诞、庆典等事宜时,常借用祠堂宽敞的空间作为举办场地,同时它也发挥着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可以举办书法展、文化陈列、地方历史与名人风采展示,还兼具老年活动中心和健身休闲的功能。
五、祠堂的现状
回顾过去的演变,新中国成立之后,家族制度逐渐式微,祠堂遭到人为损毁的情况十分严重,尤其在“大跃进”以及“文革”这两个阶段,趁着废除旧风俗的浪潮,众多祠堂几乎都被推倒摧毁,或者转变成了其他用途,例如办公地点。完好无损的,即便饱经风霜也日渐衰败,伴随经济改革与城市扩张,乡村向都市的转变愈发迅速,众多祠堂被改建为商业或居住用途,部分村落整体迁移,真正留存至今的祠堂寥寥无几,祖辈牌位连同其间的家谱文献全都遗失,后代子孙对祠堂的用途茫然无知,古老的村庄景象已无从寻觅。远离故土的游子们遗忘了思乡之情,祠堂是先辈们的生命源头,应当感念本源,缅怀先人,家族繁荣昌盛,我们没有任何借口不去守护这份血脉传承!在倡导优良传统促进社会进步营造安定环境等多项方针下,伴随思想意识的更新,正值国家繁荣,家族寻根现象日益普遍,宗亲间的向心力持续增强,各地对于文化遗产特别是宗祠等建筑愈发珍视,族内品德高尚乐于付出者积极投入资金支持,形成了修缮维护祠堂,探寻家族源流,编撰家谱以及海内港台同胞及离散子女返乡祭拜祖先的浪潮,这对于传承华夏传统文明,推动乡村发展,营造文明和睦的乡村风尚具有关键意义。
六、意义
信仰关乎往昔、当下与未来的诸多考量,华夏民族则通过家族的传承来应对这些议题:对先人的崇敬源于对过往的追忆,当下的慰藉来自家庭的和睦,未来的期盼则寄托于子孙后代的延续。祠堂供奉的对象虽是已逝的先辈,但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对在世之人以及无形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如今重修祠堂的浪潮,从某个角度讲,确实显现出正面意义,可以看作是对精神世界秩序的重新维系,这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国家的复兴,社会和谐的形成,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其中也体现了中国本土信仰的再次兴起。
祠堂传统增进了宗族成员间的团结与互助,将祠堂传统培育当作推动家族文明进步的关键环节,是当代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基石,祠堂传统也获得了新的意义。
…… …… ……
焦连法先生出生于一九四九年,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休后担任医师职务,同时也是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焦姓委员会的会长,以及焦垣市联谊会的会长;他参与编纂了《中华焦氏年鉴》、《历代焦姓名人大辞典》和《古今焦氏地名大辞典》;此外,他还担任了《焦寨村村志》的主编,并且负责修撰《焦寨焦氏宗谱》。